9年長跑驚險一跳
在市場經濟的運轉過程中,批發是連接生產與銷售終端的咽喉產業,牽一發而動全局,是政府對國民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有力舵把。而脫胎于統購包銷體制下的傳統國有批發企業又孱弱不堪,批發成為中國流通領域力量最空虛的軟肋。因此決策層對這一戰略要地的開放,其審慎遠甚于對零售業。1999年以前,中國批發業是絕對禁止外資染指的“鐵絲網地帶”。直到1999年6月,在零售業開放取得積極效果的鼓舞下,國務院批準發布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才允許在4個直轄市各試辦一家中外合資批發企業,但仍不允許外商控股。政府力圖在開放促發展和保護本土批發業之間把握“驚險平衡”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該來的還是要來。根據“入世”達成的批發業開放協議,“入世”后中國將允許在直轄市成立試點合資批發企業,并承諾在3年內取消對外資存在方式的限制,即不再限制外資進入的地域,數量,股權比例等。所以對于中國批發業來說,從現在起的3年是最后的保護期,是一個“生死時差”。
批發業的開放比零售業艱難,而開放后的震動也遠大于零售業。相對零售業而言,批發業的商圈半徑理論上可以無限大,外資批發巨頭無論在哪個點登陸,都可能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經營理念和零售信息管理技術等優勢長驅直入,橫掃千軍,殺傷半徑遠大于零售店。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外合資制造企業雖然可以銷售商品,但不允許建立法人銷售公司。但“入世”后,合資制造企業都可以自建銷售公司和網絡,一些原來交給批發企業經銷代理的商品會收歸自營,使批發業生意減少。所以入世后,國內批發業的對手不僅是外資批發業,還包括合資制造商。
流通業世紀變局
那邊已是強敵臨門,這邊中國本土批發業卻是百病纏身,積弱不振。自實行經濟市場化改革以來,脫離了統購包銷奶瓶的國有批發業就從來沒有走出過困境。以廣東為例,從1995年到1998年,廣東批發額5000萬元以上的商貿企業就從232家減少91家,總批發額由766億元減至217億元,最大企業消費品批發額從41.9億元銳減至18億元。在“國中無人”的狀況下,外資批發的到來無疑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局。國內外批發企業競爭的結果,將使部分國內批發企業率先退居二、三級市場,國外批發經營觸角的不斷延伸,將使城鄉二元流通格局得以改善。
由于外資批發帶來全新的盈利模式,中國批發業從流通業前臺走進后臺的趨勢將不可逆轉,即以后勤服務的形式存在,將以專業物流企業、社會化配送中心及兩者混合的物流配送企業為主要形式,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通過快速響應,向上游生產商和下游零售商提供高效率的物流、配送及相關服務,使商品在流通過程增值,并從中獲取利潤。批發業與IT業、運輸業、機械自動化業等結盟,也將使批發業成為一門高科技產業,集納集散、流通加工、信息和服務等多種功能,從而取代只從事單純商品“轉賣”的傳統批發企業,這是今后中國批發業發展的大走向。
隨著洋批發的進入,供應鏈技術將被廣泛導入,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生產率特別是商品流通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事實上,早在百紅打開缺口之前,披著“批零兼營”外衣的一些外資零售商就已經在向中國批發業迂回滲透。號稱世界上最大現付自運制(C&C)商業連鎖公司的麥德隆在上海便以其革命性的“C&C制”對上下游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其上海普陀商場自1996年開業至今已與1500家供貨商發生了數十萬筆巨額交易。由于麥德隆可大量地吸納和存儲商品,大規模的銷售導致商品周轉迅速,所以對供應商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加上按時結算,批量大、周轉快,各供應商都愿意以最低價位向其出售商品。
而作為麥德隆主要顧客的小型零售商又能以與大零售商同樣的進價采購任何數量的商品。在向零售商供貨時,將以前給買方的折扣率折算成實際進貨價,從而使價格比名義進價要低。同時由于麥德隆是跨國企業,一些國外商品的進價,是和提供這些商品的跨國公司總部統一商定后作出的,所以能以低于國內批發市場的價位沖擊市場。
引發上下游產業風暴
基于此,外資批發業的進入,至少可能造成以下三種局面:
一是外資批發憑藉其強的的信息系統和采購分銷能力實現物流共同化,整合上游生產商資源,給真正有實力的供應商帶來發展機遇。就像擁有7000多家門店的日本7-11,現時大的供應商只有100多家。這種強大的優勝劣汰機制將極大地推進中國制造業的整合和重組。
二是外資批發與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業巨頭一起形成合力,肅清國內流通領域混亂的中間環節,凈化無序運行的批發渠道,對多如牛毛的國內批發市場形成強大的擠壓。這對飽受中間環節盤剝的正規運作的中小零售商而言不啻是個福音。
三是加速中國零售業的資源重組。面對雜亂紛陳群龍無首的中小零售商,如果僅僅依靠大零售商振臂一呼進行資源的整合,相信過程可能相當漫長和吃力,而倘若從批發商身上尋找突破口,像麥德隆那樣憑借強大的采購和配送能力,以連鎖經營模式集約化運作,對國內零售業未嘗不是一個重組的契機。
(本報記者 黃華軍 張凡 田愛麗 通訊員 陳容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