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秦武平
今年空調的降價風暴為何雷聲大、雨點小?從今年初召開的兩次空調行業峰會以來,所宣稱“集體降價”久久不曾到來,如今烈日炎炎不少地區空調銷售火起來,空調廠商關于降價的宣言似乎煙消云散了。
與“跌跌”不休的彩電一降超千元的全行業“跳水”不同,近年來空調大幅降價一直沒有出現。盡管社會上都認為空調業與彩電相比利潤豐厚,一些大型家電企業也開始轉向生產空調,鑒于業者趨多今年也曾有許多企業放出大幅降價的豪言,但事實證明至今仍為“空頭支票”。雖然有些企業曾開出低于2000元的單價,但僅限于某個時段的某一機型,有些消費者誤以為今年空調已經調價到位而持幣選購時,才發覺其實也沒便宜多少。
空調降價,為何言空?對于市場上“貼身肉搏”的生產廠家來說,誰不想發動價格戰在業內重新“洗牌”,確定自己在同行業的霸主地位。眼下國內的空調市場,前有老牌勁旅海爾、格力、美的、科龍、春蘭、夏普,后有新秀伊萊克斯、格蘭士、樂華、奧克斯、長虹、TCL。國內200多家空調企業的年生產能力超過2500萬臺,但他們的“心”掌握在10家空調壓縮機企業手中,這一狀況也左右著他們打價格牌的時間和數量。壓縮機作為空調“心臟”,屬技術、資金密集型行業,企業投入一般在10億元以上。而建設一個中等規模的空調整機企業,投資不超過1億元。在眾人皆欲分一杯羹情況下,空調整機企業一直是快速見效的投資熱門,而全國壓縮機年產量只有1800萬臺,供需矛盾造成空調難以降低身價。目前,壓縮機占空調整機生產成本的三分之一,生產利潤高于空調整機。盡管7年來,空調之“心”已降價50%,但在今年如此熱銷的情況下,壓縮機生產企業不乘機提價已屬“心軟”,空調整機企業一廂情愿的降價說因此成為空談。
盡管今年空調降價風暴失約,但業內人士認為一兩年內肯定會爆發。目前,一些大型空調壓縮機生產企業正在新建和擴建,一年后生產能力可提高600多萬臺,到時價格自然好商量。“心臟”動力富余了,一些大型空調整機企業就有足夠的“資本”翻云覆雨大打價格戰了。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