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王慧
1964年、1988年、2008年,這三個看似尋常的年份,卻在冥冥之中有著很大的關聯。1964年,東京奧運會成功召開,在此后的20年,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索尼、松下、愛普生、富士等一系列品牌強勢崛起;同樣,1988年漢城奧運會完美謝幕,從此,韓國經濟駛入快車道,成為繼日本之后的世界電子類產品制造中心,三星和LG也成為韓國電子制造業的典范。
如果我們仔細回顧上世紀的后40年,就會從日本、韓國這兩個東亞鄰居那里獲得驚人的發現:幾乎每個國家電子制造業品牌的崛起都是以該國成功舉辦奧運會為起點。而從日本制造、韓國制造,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背后的中國制造,似乎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奧運經濟不僅僅是注意力經濟,同時也是品牌經濟;奧運會的舉辦,將給東道國企業品牌的崛起提供千載難逢的良機。
眾所周知,奧運會是世界上收視率最高的“體育賽事節目”,全世界有多達220個國家、37億人收看奧運會的直播或轉播節目。奧運會的規模、檔次、影響力決定了它無可置疑的“含金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奧運會已經成為工業化時代企業進行品牌營銷最為有效的工具之一。相關數據顯示,花費同樣的投入,奧運贊助企業進行奧運營銷的投資回報率,是常規廣告投放回報率的3倍。
特別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走出國門,試水海外市場;另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搶灘中國市場,“家門口國際化”已經不是虛言。因此,2008年北京奧運會自然會成為中國企業品牌確立其在行業內的領導地位,進一步獲取國際知名度的絕佳良機。
那么,究竟會有多少中國企業品牌會借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強勢崛起呢?從目前成為奧運贊助商的中國企業品牌來看,我們似乎有理由持謹慎態度。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羅列的名單中,除了聯想躋身TOP贊助商之外,大出風頭的往往是一些壟斷性行業的壟斷性企業,比如中國移動、中國銀行、中國網通、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網等等。除此之外,往往是一些技術含量低的中小企業品牌充斥其間,如金龍魚、亞都、貝發文具、夢娜絲襪、華帝燃具等等。與日本的索尼、松下、愛普生,韓國的三星、LG等等電子類品牌的崛起不同,中國的電子類產品企業在本屆奧運會上顯得默默無聞,TCL折戟歐洲,海爾還在捉襟見肘地維持著它那電子行業老大的虛名。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盡管在經濟總量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離品牌強國的目標仍舊還有一段距離。具體到奧運營銷上,與阿迪達斯結緣奧運80年、三星癡情奧運20年相比,中國企業還只是奧運營銷陣營的新兵。縱觀現代奧運會的百年歷史,有的企業品牌曇花一現、銷聲匿跡;而有的企業品牌由此崛起,以奧運為平臺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其間的興衰得失,值得每個中國企業借鑒。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