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軟實力和國家形象上,中國需要做到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國與國的共生
口述 | 道上尚史
采訪整理 | 本刊記者 侯燕俐
眾所周知,1964年,日本舉辦了奧運會,東京的交通得到很大改善。但我們不能說只是通過奧運會,日本經濟才得到高速成長。
通過舉辦奧運會,日本收獲的更重要的有兩點:第一點是民眾睜開了看世界的眼睛,國民素質大幅度提高;第二點是日本當時是戰敗國,在那樣的背景下作為東道主,能夠從心底里為外國選手喝彩,從而被世界認可。
目前中國經濟是帶動其他國家發展的引擎。通過舉辦奧運會,重要的是對于中國的評價可以上升。如果中國不僅在發展經濟上,在其他各方面評價都能上升的話,就能更加和諧發展,最終贏得世界各個部分的共同發展。這是其他國家真正期待的事情。
當年東京舉辦奧運會是亞洲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所以體會到中國這次舉辦奧運會也是在體現整個國家的威嚴。看到在環境、交通、安全保障、志愿者、奧運會教育方面,全民都在為奧運會做準備,我深感敬佩。
在歐洲人看來,日本人比較“東洋式”,而中國人則比較偏“美國式”,所以中國人比日本人更容易了解。日本人不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國人則明確說出“YES”或“NO”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經常對日本學生說,要向中國學生學習,勤奮學習。
毋庸置疑,中國在北京奧運會上會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要真心為外國選手加油。我經常跟青年學生打交道,在中日青年交流中有個說法叫“心連心”。那么對于來中國參賽的選手,也應該營造一種心連心的感覺。
在軟實力和國家形象上,中國需要做哪些努力呢?在日語中有個詞叫做“共生”。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共生。人為了生存,去開發,一味破壞自然界,這是不行的。另外,國與國不同,不能一味打架與爭論,要協調發展,這也是一種共生。發展環境是最重要的,不能只是追求GDP,還要協調前進。
在這一點上,日本深有體會。上世紀60年代,日本也有所謂“公害”企業,一味追求利潤而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造成企業與國民大眾之間的關系緊張。現在的企業意識到自己是社會重要的一員,也要盡社會責任。
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的管理非常注重細節,不僅僅聽從上級的命令,對在現場工作的年輕人的提案和意見也十分重視。美國也注意到了日本企業管理的該特點,并進行了學習。在探索真正適合的經營方式上,中國企業還有待提高。
今年4月,日本企業成立“在華聲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日本人之會”,支持北京辦好奧運會。世界各國的人士都會來北京,參加這一盛大的聚會。日本的書法界、音樂界、攝影界都有類似想法。
我本人看好北京奧運之后中國的發展。也許在半年到一年時間中,會出現一些波動,但總體上問題不大。
中國以后的發展,關鍵詞就是共生以及協調。希望中國的青年朋友,去國外走一走,拓展自己的視野。當然最希望的是,大家都能來日本。
道上尚史
道上尚史欠身而入,帶著日本人特有的謙恭神情,一旦坐下開講,眼鏡背后的眼睛卻生動活潑,手勢也豐富起來——如同其會客室里的博古架與Hello Kitty招貼畫能夠有機地統一。
這位去年5月初到任的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公使,幾乎第一時間響應了本刊奧運專題的采訪要求。長期以來,日本企業是中國企業重要的學習榜樣。而以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經驗與心得,對北京奧運進行解讀,又會有哪些重要的發現呢?
此篇為精編網絡版,欲知更多內容,請參見中國企業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