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奧運氣氛很隆重,這可以理解,但不要太緊張,請注意,這是一個快樂!
口述 | 科里
采訪整理 | 本刊見習記者 吉穎新
我個人的第一個奧運經驗是和“會”有關。我出生的第二年,就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個“街上很多人跑來跑去開會”的記憶(當然也有悲慘的一部分,那屆奧運會恐怖分子殺死了一些以色列的運動員)。記得我們城市里很多的奧運規劃都被保留了下來,像奧運公園、體育場館。
說實話,最近這些年我對奧運的興趣在逐步減弱,因為感覺它變得越來越是一個商業化的活動。特別是很多運動員為了取得好成績,服用興奮劑、打針吃藥。這總讓我感覺賽場上跑的不是人,是藥廠!當然,奧運是一個好事情,比如:運動員很快樂,很興奮!這是運動員的節日,是一個慶典。
相比來說,我覺得大眾體育運動更重要。奧運是其中一部分,應該是起到拉動的作用。奧林匹克精神,從古希臘來說,是一種比賽與競爭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強,因為比賽總比打仗好。新時期的奧運也是這么一種精神,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用和平的精神去展開一場比賽。這不是打仗,所以要用輕松的態度、快樂的方式來進行,才有意思。運動員可能會緊張,因為畢竟要比賽,爭奪冠軍。在我看來,參與比拿冠軍更重要。不要為沒拿到冠軍而沮喪,覺得對不起誰,保持放松態度,快樂地來參與一場盛會,就好。
這次在中國舉辦奧運會當然和中國經濟發展及其在世界的位置的提升都有關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與世界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仍然還有摩擦的地方。現在很多西方人對中國不了解,東西方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而奧運是太受矚目的一件事,其實這個期間出現不理解的事情也是正常的。中國奧運氣氛很隆重,官方很看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太緊張,請注意,這是一個快樂!如果說“讓世界了解中國”,那么一下來了很多客人,不也是一種快樂嗎?那么中國該怎么做主人?這在中國和世界其實也有不一樣的看法。比如:不同的文化在待人接物上存在差異。西方人來到中國,很多中國青年人會特別關注,表現很熱情——您要干嗎?我來幫你吧。——我送你吧。等等。西方人會覺得有些煩惱——哦, 輕松一點,我自己能來——哦,不用了,謝謝。放松。
現在我的感覺是為了迎接這些客人的到來,中國在很多方面是先把不好的方面遮蓋起來,只想把最漂亮的事物顯現出來,比如:民工在奧運期間不讓在北京停留,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之一,他們會赤膊之類的可能影響市容。其實不必這樣擔心的。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正在快速發展中,有問題也是正常的。西方人來,他們更想看一個現代、真實的中國。但“哇,沒有問題,一點沒有問題”,這正常嗎?西方人可能不理解,覺得不真實。他會想,“其實你來我們家也會看到我們家的問題。哪里可能一點問題沒有呢?”
假設奧運作為一個IPO,從經濟角度我不會買,因為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有象征價值的股票。現在北京大搞城市建設和規劃,那修一個地鐵、修一條路難道只是奧運會期間兩個星期有用,在短期內就把錢收回來嗎?這目光太短淺了,不是這樣的。城市建筑、整個交通結構的改進和建設應該是真正對北京城市建設有作用。奧運只是一個啟動力量。真正的奧運目標永遠不是“Money”能達到的,它應該有更豐富的含義和內涵,有更豐富的文化概念在其中。
外面(世界各地)很多人來了,他們帶著問題,有些好奇;他們來參觀奧運會,也游覽中國的名勝,了解中國社會民情,他們是充滿興趣的。中國,北京,如果還有沒做好準備的地方也不要擔心了,這是一個互相增進了解的過程和機會。
中國,保持輕松的態度就好!
科里
1971年科里出生于德國的慕尼黑,在大學學習醫學的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迷上了漢學,并開始攻讀,2002年獲慕尼黑大學東亞學院漢學博士學位。后進入德國歌德學院工作,2005年出任歌德學院北京分院副院長,舉家來到中國。
更為有趣的是,喜歡中國文化的科里,不僅在全球化的范疇內從事著中德文化交流的工作,而且身體力行地娶了一個傳統“地道”的中國老婆,還有了兩個跨文化對話的“愛情小結晶”。
與科里聊天,讓人覺得生活如此和諧,世界充滿快樂。盡管談論的是奧運這種很宏大的主題,也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此篇為精編網絡版,欲知更多內容,請參見中國企業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