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64,日本睜開雙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11:30 21世紀經濟報道
清晨7點,酒店床頭的精工電子鬧鐘準時響起鈴聲。 43年前,它的前輩們承擔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計時工作,而2007年11月5日,在它的催促之下,記者踏上了穿越奧運圣地的東京之旅,去尋找1964年奧運會在這座城市身上留下的印跡。 賽場的記憶 乘坐東京地鐵大江戶線,記者直奔位于東京市區(qū)西南部的國立競技場站。從地鐵站出來,便到達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核心區(qū)域。 地鐵站緊靠著國立競技場(National Stadium),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圣火就在這里點燃。國立競技場對面是明治神宮外苑,這一塊區(qū)域被統(tǒng)稱為明治奧林匹克公園。 明治神宮外苑歷史悠久,為紀念明治天皇修建,明治維新一直被歷史學家們視為日本在近代崛起的源頭。以當時的明治體育場為中心,明治神宮外苑內集中了棒球場、游泳池和摔跤館。 這一區(qū)域很早就成為東京市民舉辦重大體育活動的場所,它也見證了現代運動項目在日本的發(fā)展。1964年之前,很多在奧運會上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日本運動員,就是在這片區(qū)域上接受訓練成長起來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歷史淵源,東京奧組委把這塊地方選為最核心的奧運賽場。 1958年的第3屆亞運會也是在這一區(qū)域舉辦的,東京實際上是利用亞運會的舉辦,為1964年奧運會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實戰(zhàn)演習”。古老的明治體育場在那段時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的國立競技場。 在國立競技場外面的海報上,記者了解到,日本足球隊將于11月21日在此迎戰(zhàn)沙特阿拉伯,為爭取通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入場券做最后的努力。 “東京奧運會之后,國立競技場就成為日本舉辦各種頂級賽事的第一選擇!”艙本雅隆(Kuramoto Masataka)向記者介紹,這里舉辦過多次世界杯預選賽,而大名鼎鼎的豐田杯足球賽,也是從這里起步的。 艙本雅隆就職的秩父宮體育博物館就位于國立競技場之內,所以他對場館的歷史如數家珍。 但他也承認,國立競技場已經老了。“2002年舉辦完世界杯之后,日本新建了很多一流的體育場館,現在國立競技場內的頂級賽事越來越少了。” 站在最高一層的過道之上,眼前的國立競技場顯得巨大、空曠。在7萬多個座位的襯托之下,主火炬臺顯得是那么的渺小。黑色的主火炬呈圓筒狀,簡潔、樸素。 1964年10月10日,正是這個小小的火炬臺,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那一天,高中生河野一郎(Ichiro Kono)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守在學校里的彩色電視機前面觀看開幕式。他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東京的天氣非常好。 “我看到噴氣式飛機在晴朗的天空中噴出了五環(huán)的圖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主火炬被點燃的那一刻!” 相比之下,另一名高中生竹田恒和(Tsunekazu Takeda)則要幸運得多——他去了開幕式現場。 他看到19歲的大學生板井義則跨過163層臺階,走上主火炬臺,將奧運圣火點燃。即使對于日本人而言,這也是一張陌生的面孔。為什么不像往屆奧運會那樣,讓一位知名運動員來點燃圣火,而是選擇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 東京奧組委之所以選擇板井義則,完全是因為他的出生日期——1945年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的那天。 到今天,我們已經不太可能去追尋東京奧組委這種安排的象征意義。對于普通人而言,這已經不再重要。 竹田恒和就告訴記者:“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安排的特殊意義,只記得在奧運圣火點燃的那一刻自己非常激動,至于由誰去點燃圣火,我當時覺得并不重要,也沒去多想。” 竹田恒和當時已經參與了學校里面的馬術訓練,是障礙賽項目(show jumper)的一名隊員,所以他當年還到現場觀看了所有的馬術比賽。 “在那個時候,我就樹立了自己的夢想,我要參加奧運會比賽!”竹田恒和說,他從此就開始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并最終代表日本參加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和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的馬術項目。 他總結:“東京奧運會改變了我的思想,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43年之后,當年那兩個普通的高中生,都已經成為日本體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竹田恒和是日本奧委會的現任總裁,而河野一郎則是東京2016年奧申委的主席兼CEO。今天,這兩個人的命運與奧運更加緊密地相連,他們希望在2016年再次把奧運會帶回東京。 從國立競技場出來,換乘數站地鐵之后,記者來到了2公里之外的代代木體育館(Yoyogi Gamasium)。代代木體育館看起來好像是用兩輪明月拼接而成,充滿了柔性的線條美,不愧是東京奧運會中最有特色的建筑。 在代代木體育館西面,就是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的總部。它也是1964年奧運會的國際轉播中心,當年的電視轉播信號由NHK負責制作。 1964年是杉山茂(Shigeru Sugiyama)加入NHK的第5年,他被派去擔任曲棍球比賽轉播的制片人。 “一開始我非常興奮,但在奧運會兩周里卻一直高度緊張。”他告訴記者,這是他首次負責轉播沒有日本隊參與的比賽,他必須要學會保持中立的轉播態(tài)度。 在轉播技術方面,NHK取得的突破更大。東京奧運會上,20%的賽事轉播使用了彩色信號,包括開閉幕式在內。NHK還首次通過衛(wèi)星信號傳輸,實現了洲際間的電視直播。 杉山茂說:“當看到衛(wèi)星信號傳送過來的那一瞬間,我意識到,體育比賽將成為全球性的活動。我相信某一個國家的運動明星,也將成為全球性的明星。”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奧運村就在代代木體育場旁邊,不過今天它已經不見蹤影,因為被開發(fā)成了一個完整的公園。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30多個比賽場館,都集中在明治奧林匹克公園(Meiji Olympic Park)、代代木奧林匹克公園(Yoyogi Olympic Park)和駒澤奧林匹克公園(Komazawa Sports Park)三個地方。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運動員在三地之間的轉場都能夠在40分鐘內完成。 駒澤奧林匹克公園占地41公頃,距離當時的奧運村有9公里左右。實際上,駒澤奧林匹克公園最早是東京都政府為1940年奧運會而開發(fā)的。二戰(zhàn)之前,東京獲得了194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田徑運動場、游泳池和奧運村就打算在駒澤建造,然而戰(zhàn)爭使日本失去了那屆奧運會。 二戰(zhàn)之后不久,日本經濟剛剛有所恢復,就快步走上了未竟的奧運之路。 大時代下的轉折 1951年,美國結束對日本的占領期,恢復了國家主權。在此之后,日本開始通過一系列措施,謀求經濟和政治上的國際地位。1952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會員國。3年之后,日本又加入了關貿總協(xié)定。 雖然日本經濟在戰(zhàn)后很快恢復起來,然而當時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日本還是戰(zhàn)后的一片廢墟,日本制造也往往與“價格低、質量差”的印象聯(lián)系在一起。 索尼的盛田昭夫在1950年代訪問德國杜塞爾多夫的時候,一個服務員對日本的認識一直讓他耿耿于懷。服務員當時指著飲料上的小陽傘說:“我知道日本,這個小玩意就是你們生產的。” 當時,日本強烈地意識到,必須改變國外的成見,而舉辦奧運會就是他們選擇的宣言方式。 二戰(zhàn)剛結束不久,日本就希望獲得國際奧委會的允許,繼續(xù)參與奧運會比賽。他們的請求在1950年獲得國際奧委會的同意。1952年5月,東京正式宣布申辦1960年的第17屆奧運會,不過在1956年6月的最后競標中敗于羅馬。當年10月,東京又宣布繼續(xù)申辦1964年奧運會。 1959年5月29日,東京成功在最后的角逐中拿到了56張選票中的34張!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國際局勢激蕩的年代,更是一個變革的年代。在日本籌辦1964年東京奧運會期間,發(fā)生了一系列對全球格局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的事件。 1961年8月13日,前民主德國封閉了東西柏林間的邊界,柏林墻開始拔地而起;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fā),人類離核戰(zhàn)爭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1963年11月23日(東京時間),為了測試東京奧運會的衛(wèi)星直播計劃,NHK進行了與美國之間的首次衛(wèi)星電視信號直播。 杉山茂和他的同事們擠在NHK的辦公室內,打算見證這個歷史時刻。然而傳送過來的電視信號卻讓他們大吃一驚——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在達拉斯遇刺! 杉山茂告訴記者,他們本來只是想看一下衛(wèi)星傳送過來的電視信號的畫面質量怎么樣,至于是什么內容他們并不關心。所以當電視信號傳送過來好一陣子,NHK辦公室里的人們才意識到,正在直播的是關于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遇刺的新聞節(jié)目。這讓他們非常震驚。 杉山茂說:“我們都在懷疑,這會不會是一個虛構的節(jié)目,而不是真實的新聞?” 由于這只是一次測試活動,NHK并沒有把衛(wèi)星直播的信號同步發(fā)送給普通民眾。杉山茂確定:這段衛(wèi)星直播的電視信號當時就被記錄下來了,但他不敢肯定NHK是否在當天利用這段素材制作新聞節(jié)目。 在舉辦東京奧運會的這一年,日本還加入了經濟合作組織。 日本經濟產業(yè)省產業(yè)經濟研究所的大野健一教授,在其著作《解密日本經濟發(fā)展之路》中描述了1960年代日本社會的變化。 他指出,二戰(zhàn)之前日本人的常見食物是大米、醬湯和泡菜,穿的是和服與木屐,住的是傳統(tǒng)的木結構房屋,睡的是榻榻米。然而1960年代,面包、咖啡與西餐逐漸占領了日本人的餐桌,鋼筋水泥造的公寓取代了木結構房屋,除了在日本新年和某些特殊場合,已經很難看到穿和服的人。 大野健一總結道:“都市化的不斷發(fā)展,導致小家庭取代了大家庭,集體意識逐漸淡薄,個人主義開始盛行。” 這種變化在體育領域也有所體現,記者在國立競技場內的秩父宮體育博物館內,非常驚訝地發(fā)現:長久以來,日本馬拉松運動員的跑鞋,居然也是按照木屐的樣式來制作的。直到1950年代,他們才放棄了這個傳統(tǒng)。 河野一郎認為,東京奧運會對于日本的最大意義并不在于對經濟的促進,而在于幫助日本人與全世界進行了溝通,去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 他多次向記者強調,東京奧運會是日本的一個轉折點,之前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僅僅來源于報紙和書本,而奧運會提供了很多與外國人直接交流的機會。 “1964年的奧運會讓日本人睜開雙眼去看世界!” (本期東京穿越由上汽集團特別支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