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明健
如果2000年舉辦奧運會,那么僅現在規劃的18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就將耗盡之前7年籌備期內北京市財政收入的每一分錢,而現在僅去年北京市的財政收入就接近1000個億
1993年,蒙特卡洛,北京以兩票之差輸給悉尼,從而與2000年奧運會失之交臂,“上帝之手”讓北京為奧運多等了八年,給人留下了無盡遺憾。
但今天換個角度看,這遺憾的八年,也是中國在全球化時代多準備的八年,使得今天中國能以更精彩的身影主辦奧運盛宴。
在歷史上,奧運會盡管承載了人們對和平的希冀,但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比賽形式也使奧運會不可避免地成為他們之間相互較量、展示軟硬實力的舞臺。
“二戰”后,美蘇都千方百計地試圖在“冷戰”的體育前線壓倒對方,把奧運會成績當作衡量彼此國力的重要指標。新興國家也把奧運會當作將自身成就介紹給世界的最佳機會,尤其是亞洲的日本和韓國,它們分別通過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把自己的新形象展示給世人,提高了國家威望,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還直接加速了兩國的國際化進程。漢城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推出了奧林匹克項目(The Olympic Program,TOP),更把這種競爭拓展到商業領域,以后的歷屆奧運會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科技進步的競技場。
今天的奧運會已經堪稱一場全球化的盛宴: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會派代表參賽,數百萬觀眾將親自前往現場為本國運動員加油助威,地球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視直播乃至互聯網身臨其境地參與進來。不論對于運動員或贊助商,這都是夢寐以求的機遇,而對于主辦國政府而言,這也意味著任何一點小瑕疵或者差錯都可能被放大——而和賽場不同的是,這里的跌倒是得不到掌聲的。
對政府而言,要把奧運會辦得盡善盡美,首先就需要在硬件上達到國際標準。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意味著巨額投資,因此對主辦國的國力有很高要求。根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速度,國家的GDP大約七八年就可以翻一番。八年前的1998年,中國GDP總額不足8萬億元人民幣,政府財政收入不到1萬億,外匯儲備為1450億美元。這些當時令人鼓舞的數字今天看來已經微不足道了:2006年的GDP超過了20萬億元人民幣,和八年前相比,政府財政收入幾乎翻了兩番,外匯儲備增加了6倍還多。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奧時,市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過10億美元左右,到了2001年第二次申奧成功時已經增加到了50億美元,2005年更是超過了100億美元。如果2000年舉辦奧運會,那么僅現在規劃的18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就將耗盡之前7年籌備期內北京市財政收入的每一分錢,而現在僅去年北京市的財政收入就接近1000個億。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八年中我們開闊了視野。最明顯的就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如今已得到政府和民眾的普遍認同。2000年北京遭遇了罕見的沙塵暴襲擊,最多一日降塵33萬噸。如果當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空氣中的塵土將不僅使奧運場館蒙塵,更會令國家蒙羞——一如1964年東京奧運會使世界驚詫于日本重化工業發展帶來的高污染一樣。沙塵暴襲擊極大地刺激了北京環保工作的進展,為實現“綠色奧運”承諾,政府已經投入1200億元人民幣改善空氣質量,去年北京藍天數已達245天,沒再出現過強沙塵暴現象。而“9·11”事件和SARS流行則令公共衛生和安全工作受到了空前重視,現在政府已經把從病毒到恐怖分子等各類安全威脅納入了計劃范圍之內。所有這些進步將不僅服務于奧運會,政府前期的投資和從中積累的經驗也將大大促進中國公共事業的發展,使廣大人民受益。
奧運會的主場之利并非主辦國的體育代表隊和政府所獨享,本土商業機構也能通過奧運賽場迅速地把民族品牌國際化。1964年東京奧運會給索尼、松下等日本公司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三星、現代也利用漢城奧運會吸引到了國際關注。現在輪到我們中國企業一展身手了。從去年的都靈奧運會開始,聯想取代IBM成為奧運會電腦和相關軟硬件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商,成功地躋身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行列。為此,聯想僅贊助費就需支付6500萬美元,相關的市場宣傳開支估計將十倍于此,比其1998年銷售額的一半還多。1998年聯想剛剛在北京開設自己的第一家專賣店,此前六年電腦銷售量累計剛剛達到100萬臺,而去年僅第一季度聯想就賣出了400萬臺電腦,居全球第三位。
除了聯想外,北京奧運會的11位合作伙伴中有8家是中石化、中移動和中國銀行這樣實力雄厚的國企。10家贊助商中也有7家是中國企業,既有青島啤酒和恒源祥這樣的老字號,也有搜狐和伊利這樣迅速崛起的新貴;另外,28家供應商中也有17家來自中國,而且多數是如奧康皮具或者思念食品這種朝氣蓬勃的民營企業,并且絕大多數都是1993年以后成立的,而且他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不再局限于非本地化不可的新鮮肉類或低端的桌椅板凳,還涵蓋了語言支持、志愿者培訓、網絡內容提供和圖像設計服務等以前聞所未聞的領域(這些新領域的供應商幾乎都是在2001年中國入世后成立的)。如果真的是在八年前,未必能有幾家中國企業有資格成為奧運會的合作伙伴和贊助商,八年后,當中國商業最需要推一把走上國際舞臺的時候,北京奧運會為它們準備好了。
八年一瞬間,發展的北京和中國,將書寫奧運新的精彩。
(作者為東方高圣公司董事長)CFP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