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一君
盡管直到6月18日,阿里格瑞尼才從北京市副市長趙鳳桐手中接過聘書,但實際上,作為意大利國家研究院大氣污染研究所所長的他和其他100多位專業人員早已參與了北京的空氣質量改善。
合作開始于2005年11月19日,因為這一天北京市政府與意大利環境與國土部在北京簽署了合作協議。意大利將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供環保方面的援助,其中包括意大利政府將為北京市提供購置奧運村太陽能示范項目核心設備和技術服務的費用。
也或者是更早的時候,因為早在 2000 年,意大利環境與領土部同中國環保總局、中國科技部等權威機構達成協議,建立了中意環保合作項目。據測算,意方每年向中國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資約為兩億元人民幣。
中國的環保工作者開始和意大利的環保團隊很早打成一片。中國社科院的黃檢良是這一過程的見證者,作為中國社科院和意大利環境與領土部項目合作處的協調員,黃檢良全程參與了持續7年多的中意環保合作項目。
在黃檢良的記憶中,摩擦經常發生。但不管什么樣的分歧,意大利的環保工作者只認一個原則,那就是環保指標第一。
一位中國科學院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員認為和意大利的專家一起工作帶來最大的改變是觀念的沖擊,中國團隊習慣于項目的進展速度、成本控制,而意方團隊則習慣于先考慮對環保指標的影響,任何決策都得以環保指標為前提。一個項目如果破壞了環保指標,即便可以帶來項目想要的成本節約、快速流程等,也會受到外國專家的激烈反對。
和中國的環保部門不同,國外的環保部門非常強勢,任何部門都必須協調自己的資源協助環保部門的工作。
另外,該研究員認為外國環保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是系統化的思維方式,不局限于考慮一時一域。比如說要改善二環路上的車流量,外國專家可能要從五環路的狀況開始分析,不但可能因此給出六環路的設計方案,甚至還能給出中國汽車業的某些節能產品發展方案。
“這些思維方式將為中國的環保工作帶來根本上的變革,奧運過后,中國的環保工作將不會隨著外國專家團隊的離開而倒退,中國的環保工作將沿著國際通行的系統化發展思路前行。”該研究員說。
黃檢良認為,中意兩國的合作項目僅僅是示范作用,剩下的很多事情還要中國人自己來做。而外國專家留下來的如何做環保的經驗,無疑是中國環保工作者們的行為指南。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