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在華日企職業環境 工作時間加倍少人情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6日 08:20 第一財經日報 | ||||||||
一位上海人的個人歷程:在備受推崇的豐田模式里,人的因素被降到最低,每一個細節都控制得緊緊的,這是一種步步為營的性格。但問題是,這個步子,能不能跟上中國變化的節奏 本報記者 戴玉達 發自上海
在華日企中國員工的薪資明顯較低,日企一般員工薪資相當于歐美企業的80%,部門負責人的工資只相當于歐美企業的一半同時,日企中國員工離職率為24.5%,主動流失率是被動流失率的2.7倍;而歐美企業相比離職率只有18.8%,主動離職率是被動離職的1.06倍 “將人的因素降到最低!”談起對日本企業的印象時,一位在上海的日企中國員工脫口而出。 6月8日下午,這位而今在日能綜研中智咨詢有限公司(下稱“日能綜研”)就職的不愿具名白領職員和記者聊起他的職業夢想。 這位員工最大的夢想是把豐田的案板管理推廣到每一家國內企業,“中國正成為世界工廠,豐田的案板模式會有非常的推廣前景,”該員工對豐田“穩定、高效、少人情味兒”的管理模式一心沉醉。 9年前,對日本印象完全不同 上述員工是日本廣島大學物流專業畢業生,在9年以前,他對日本的印象與現實完全不同。 “如果不是當初高考不利,我可能不會去日本。”1996年夏天,兩次高考不利以后,該員工給七八個國家的高校發出留學申請,全都杳無音信,最后唯一接受申請的是日本的大學。 “當時媽媽不太愿意(我去日本),她覺得別扭,”他解釋,“可能是怕我受欺負吧?” 該員工的媽媽是一位小學教師,一生都在教孩子銘記屈辱、熱愛祖國。 他不愿詳述當時面臨抉擇的艱難。當時該員工很茫然,在他心里日本人是各種意象的混合體。 這位員工的祖父沒表態,“但他告訴我,不論去哪里第一要面對現實,第二不論多難,都要做個體面的上海人。” 而該員工后來在日本的經歷證明:“是強者他們會尊重你。” 1997年,也就是他去日本第二年,在9萬留學生的語言資格大考中,進入前500名,不但進入了著名的廣島大學物流系,成績優秀而又擅長社交,被選為青年聯合會會長,“事實上,日本人都很靦腆,習慣規規矩矩地等著你發現,而很多中國人相對更主動”。 在日本的幾年,這位員工的自信得以恢復,2003年揣著得來不易的廣島大學物流專業學士文憑回國的時候。 他發現,一個30歲的海歸人士,如果還有什么讓他感到有點不自信,就是名片上缺少一個企業管理者的頭銜。 為什么不能成為企業管理者 “早日成為企業管理者”,該員工念念不忘。 他言辭客氣、謹慎,時刻保持微笑,這些日本的行為方式,這位員工保持得很好。 同時,他也一直身體力行著日本式的工作作風:“很少在23點以前離開辦公室,并主動去做一些看起來是分外的事。” 為檢驗一個配送中心leadtime(訂貨至交貨的時間)不穩定的具體原因,他幾乎用一個星期在幾個重要的交通路口蹲守;為了找出這個配送中心司機的行車路線是否符合最近的交通變化,他像一個學徒一般坐在配送車里記錄每次行車路線的不同;他甚至幫著搬運工把貨物搬上搬下。 在歐美咨詢公司,那些報表分析,可能干脆雇用計時工完成的工作,而在日能綜研,大多數工作要員工親力而為。 作為在華日資企業100萬中國員工的一員,一個陰影也慢慢襲來。 6月7日,日本貿易振興會在網上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這項采取電郵問卷方式的調查共收回414份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考慮繼續加大在華投資日企從去年同期的86.5%下降到54.8%。而對于未來,最令他們擔心的是:人才問題和勞資關系問題。 直至目前,在華日資企業數量達到1.1萬家以上,中國員工100萬左右。調查提出的兩個問題也像壓在日企中國員工他們心里的石頭:缺乏彈性的工資和“玻璃”天花板。 透視在華日企職業環境 日能綜研今年3月份做出一份調查報告恰好可以為人才問題和勞資關系問題作出解釋。 這份報告顯示:和其他外資企業相比,雖然崗位相同,在華日企中國員工的薪資明顯較低,日企一般員工薪資只相當于歐美企業的80%,部門負責人的工資只相當于歐美企業的一半。 同時,日企中國員工離職率為24.5%,其中主動流失率是被動流失率的2.7倍;而歐美企業相比離職率只有18.8%,主動離職率是被動離職的1.06倍。 而且,日資企業的整體平均薪資增長率為8.24%,歐美企業為9.4%。甚至與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企業相比,日企一般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只排在臺資之前,名列倒數第二。 該報告呼吁日企提高中國員工待遇和管理者本土化。然而富有意味的是,該員工就是日能綜研的雇員,報告出自他和同事之手。 日能綜研的上海客戶中,既有國內最大的國有軸承企業,也有國內最著名的汽車制造商和一家鼎鼎大名的日資涂料企業。僅此三家支付給他們公司的咨詢費用每家就近數百萬人民幣,對照整個只有20余名(其中日籍老板2名)的員工數量,該員工所在的公司可以稱得上日進斗金。 同時,日能綜研在上海成立于2003年,業務增長量到現在翻了幾倍,但直到現在人數沒有相應增加,還是20多名。 不過,和他在美國咨詢公司做咨詢工作的哥哥相比,該員工的工作時間多出一倍,但薪酬只有其三分之二。 日企會隨著改變嗎?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最新調查報告,表示加大對華投資的日企下降30%,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也有另外一些數據可以說明日資對華的興趣并不那么容易降低。 受宏觀調控的影響,中國FDI連續兩個月出現下降,但對中國內地投資最多的國家和地區排名中,日本僅排在中國香港、維爾京群島之后,名列第三,甚至超過美國。 截至今年3月份,在華的1萬多家日資企業中,共有1000家以上設立了研發中心,這個數字比10年以前提高了十倍以上。日本駐滬領事館新聞官員井上愛子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日本在上海的投資一直在增加。 事實上,根據上海市外經委今年2月中旬發布的數字,日本仍是上海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之一。到2004年底,日本企業在上海投資的項目總數已超過五千家,合同外資超過100億美元,分別占上海外資項目總數和合同外資總額的14%和12%。 “雖然中國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一些競爭優勢漸弱的日企可能會感到艱難,但畢竟80%的在華日企是盈利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陳鴻斌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他認為,面對急速變化中的中國,不但在日本政府層面,企業界整體上也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方式。 “我甚至直接對他說,我要用行動反對日本政府篡改歷史教科書,而他們鼓勵我這么做。”那位不愿具名的日企員工說起日籍老板帶有明顯的欣慰,“我們是朋友,我們可以自由表達對很多事情的觀點,但我不能提出升職,因為他沒那個權力,因為這是一個體系,個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即使是日本人。” 談了很久,該員工又回到了他最喜歡的豐田物流的案板模式,他說:“這個模式里,人的因素被降到最低,每一個細節都控制得緊緊的,這是一種步步為營的性格。但問題是,這個步子,能不能跟上中國變化的節奏。” 他繼續勾畫自己的理想:“如果由我來負責的話。我想用本地化融合以使它更適合中國的環境,但進入這個‘圈子’很困難,因為你不是日本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