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羅婷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與活躍,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形成于計劃經濟年代的戶籍制度正遭到越來越多的詬病。戶籍制度怎樣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發(fā)展?它對經濟的發(fā)展到底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副主任都陽。
記者:您認為戶籍制度對人的流動有什么影響?
都陽:戶籍制度對人口流動的阻礙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影響著不同群體的方方面面。對于農民工而言,他們很難從一個比較低級的勞動力市場流入正規(guī)勞動部門。這與戶籍制度所涉及到的城鄉(xiāng)二元分割體制是分不開的。他們進城務工,沒有城市戶籍,是無法享受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白領和大學生群體而言,戶籍制度阻礙了他們在城市之間的自由流動,剝奪了他們對一些工作的選擇權。這些都使人口自由流動受到阻礙。
記者:這種阻礙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呢?
都陽:戶籍制度人為增加了勞動力的流動成本。比如沒有本地戶口,就無法享受到城市的種種資源,在社會中就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精力與財力來換取某種便利。更主要的是,工作的選擇范圍會受到很多的限制。以北京為例,很多單位不接受沒有北京戶口的求職者。這些人流向正規(guī)部門就非常困難了。這對于個人和人力資源的配置來說都是很大的損害。
記者:那勞動力流動成本的增加對社會又有什么損害呢?
都陽:損害是一定的。據(jù)世界銀行和我們做的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的20%~25%是由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所帶來的。勞動力更自由的流動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這是毫無質疑的。
記者: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戶籍制度在調節(jié)地區(qū)差異上,是有正面作用的。而人才留在一些中小城市,對于個人而言,更有用武之地,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更需要他們。
都陽:但是這種以行政手段來控制人才去留的方式不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一個人的工作自由和遷徙自由,是對其身份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的一種取舍。在什么地方生存,是每個人自己的理性選擇,不應該由政策“畫地為牢”。勞動力市場的自由流動應該按照市場價值規(guī)律來調節(jié)。如果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非常高昂,無法生存下去,人們自然會離開,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城市。
記者:那您認為現(xiàn)行的戶籍制度應該怎樣改革才能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要呢?
都陽:現(xiàn)在的戶籍制度,對于大家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還代表了對一個城市資源的占有,甚至代表了一種認同感和心理歸屬感。戶籍制度制訂的初衷只是對人口的一種管理,后來逐漸帶有越來越多附加的社會功能。我認為,戶籍制度不能簡簡單單取消,而是應該逐漸剝離其身份識別功能。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而言,戶籍制度更不應該與就業(yè)政策掛鉤,而是要由市場規(guī)律自主調節(jié)。這樣人才可以在勞動力市場上更加自由和公平地競爭,對經濟的發(fā)展也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