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位石匠的生產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4日 15:5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詹文明 曾經有三位石匠同時來到一座城市里:當被問及為什么在這里工作時,第一位回答道:“養家糊口。”第二位卻說:“他們用高薪聘用我,因為我是全國最棒的石匠。”第三位石匠卻在此時抬頭仰望著藍天白云,不急不徐地說出:“我要建造一座大教堂。”
故事里的第一位石匠考慮的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天工作賺取一天工資,為的是能養家糊口。當然,這樣的生活方式并沒有任何錯,而且大有人在;第二位石匠可以看成是“知識工作者”,他們學有專精、技藝超群,他們關注的是報酬的多寡、是否持有股票與紅利,他們以專精為傲,以薪酬為榮,自視甚高,卻往往忽略了整體的績效、企業的責任;而第三位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是創建企業愿景、具備道德勇氣的領導者。這類人懂得資訊的交流,資源的整合,他們深知專業的統合、團隊的運作,才是“創造顧客”的來源、企業經營的目的。 以上三位石匠并不能代表哪位的“生產力”就較高或較好,但可以確定的是,第三位石匠的成就可能是較大的,風險也許是較小的。不過,德魯克為了提高知識工作者與服務工作者的生產力,提出精辟獨到的秘方,使得知識員工的工作做得漂亮(WORKING SMARTER),而非僅賣命地工作(WORKING HARDER): 一、 刪除不必要的工作。(自我詢問:任務是什么?目標是什么?又為什么?) 二、 專注于任務上。(公司付錢雇我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工作的附加價值到底在哪里?) 三、 界定績效的程序。(我們怎么做會更有效? a.品質代表績效;b.質量并重的工作代表績效;c.數量代表績效。) 在任何時間,界定任務、把工作專注在任務上及界定績效,都是提高知識員工和服務員工生產力的關鍵步驟。 破壞性創新 有系統地拋棄不再具有生產力、不再具有意義的工作,不僅是知識員工的首務,乃至整個組織亦如是。其中最為簡單有效的自問:任務是什么?任務應該是什么?目標是什么?目標應該是什么?最后再問為什么?事實上,這樣的提問是更新個人、創新企業的最有效的方式。 一家世界知名的保險公司自問:“我們的任務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則是“以最省錢、最快速的方式支付死亡理賠金”。此后,該公司針對此一任務研擬對服務標準與服務績效的評鑒制度,做成人事考評的獎懲辦法。為此平均每件理賠案處理所需的時間,由十五分鐘降為三分鐘,生產力足足提高了五倍之多。 另一個值得重新回顧的故事則是1985年的英特爾公司的轉折。當年格魯夫走進董事長摩爾的辦公室與兩位合伙人商討眼前的情勢。“那時我們的士氣十分低落。”他說,“我看著窗外游樂場的摩天輪始終旋轉著,便轉過身來問高登道:‘如果我們被董事會撤換了,你覺得新來的CEO會怎么做?’高登毫不考慮地回答:‘他會放棄記憶體事業。’這時我愕了一下,便問他:‘那為什么不由我們自己來動手呢?’”當然新英特爾的任務的設定,決不會是在這戲劇性的一刻內就完全拍板,肯定也需經過漫長的決策過程,才能作出重新的市場定位,建立一家世界級的企業,且奠定了“處理器之王”全球之冠的地位。格魯夫的回憶講述的依然是同一個道理:刪除不必要的工作。惟有在厘清自我任務之后,企業才能擬定目標、發展策略、集中資源、作出貢獻及建立反饋機制。對于知識員工而言,要提高個體生產力,道理亦如是。 專注于任務 在厘清工作要義之后,德魯克強調的是要專注于任務。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打造專注力都是沒有終點線的馬拉松賽跑,這里既包括專注于企業的任務,也包括讓員工各有所專。“企業付錢要員工做什么?而該項工作應該要生產怎樣的附加價值?”常見的情況是:護士只花一半時間探視病人,另一半則是花在文書作業上;業務代表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填寫各類報表,而不是拜訪客戶及服務顧客;工程師的主要工作不是思考或研發新技術或新產品,而是參加開不完的會議。我們是否有深思過護士、業務代表、工程師的工作所產生的是何種附加價值?另外身為知識工作者是否也能反省自個的工作任務是什么?惟有如此,才能專注于工作任務,完成組織的重大使命。 績效的界定 最后,我們應該追問結果。那么什么是績效?套句老話,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今關于績效的定義大致有三種: 首先,“品質代表績效”,即通常說的品牌效應。其次,“質、量并重代表績效”,韓國三星集團的主席李健熙表示:“設計與創意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它將是21世紀企業經營決定勝負的關鍵。”因而創立了三星設計銀行庫(SAMSUNG DESIGN BANK),到了2004年三星的ANYCALL手機獲得全球第三名市場占有率的輝煌紀錄,且三星的液晶電視、MP3隨身聽、微波爐家電全部拿下世界第一的寶座,也驗證了李健熙這位首席知識員工的漂亮工作。第三,“數量代表績效”,如壽險公司死亡理賠的文書作業,跟制造和運輸工作的績效評量方式是一樣的。對這類工作來說,“品質”是外在的一種條件和限制,而非本身的績效。因此,品質標準必須在過程中設定。一旦設定后,這類工作的績效就大都由“數量”來界定,雖然這類工作并不涉及制造和運輸實物,但實際上卻算是“生產工作”。 因此,要提供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就必須先思考它所屬的績效類別。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曉得特定知識工作的生產力意義何在。 知識工作者昨日是第一位石匠,僅養家糊口,奔波勞碌,今日由于通過腦力工作,生產力大幅提升,成為第二位石匠,又由于終身學習、心智開放,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領導者,而成為不折不扣的第三位石匠,不僅讓自己工作得漂亮,也讓企業變得偉大,這就是符合德魯克所期許的“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的最佳寫照。 (作者詹文明,遠流管理咨詢公司、德魯克管理研究中心大中華區CEO首席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