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常岐:世界需要光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16:58 經濟觀察網
——專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武常岐 本報記者 張玉蕾 北京報道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中國,國有企業在向市場化過渡,民營企業正在成長中,跨國企業迫切需要本土化,中國企業急需一批有遠見卓識的領軍人物。 本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1999年率先開辦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EMBA )”課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試辦三年之后,2002年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批準EMBA正式加入了國家專業教育學位的系列。 時至今日,光華管理學院的EMBA學位教育經過了八年的時間,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學生,打造了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光華EMBA在社會和企業界中贏得了廣泛的認知。 在全球化腳步日益加劇的未來的很多年里,光華管理學院還會在北大“厚重”的校園里深深地耕耘,光華自身在發展,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完善,但是光華要成為世界的“光華”,世界需要光華。 訪談: 經濟觀察報:1999年光華就開始舉辦EMBA課程了,現在看來是很有遠見的,當時是從哪些方面考慮的? 武常岐:為系統地培養企業管理人員,國內1991年開始了MBA學位教育,MBA開辦幾年以后,我們感覺到更迫切的需要系統培訓的不是中層管理人員,而是企業的高管,特別是董事長。當時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高管都需要系統培訓。2008年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年,回顧一下歷史,這30年前面的10年主要的任務是轉型,把企業的全面的國有體制轉向市場化的過程。到了90年代,國內市場制度逐步形成,國有企業也轉制成市場化的運作,民營企業也成長起來。如何帶領這些企業快速健康的成長非常有挑戰性。 對于現代市場經濟下一些管理的基本問題,企業的領導人都處在摸索階段,在“干”中學。這時MBA已經引入國內,MBA畢業生開始進入市場,如何發揮這些人的作用也很重要。企業的領導者必須懂得現代管理的知識,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國有企業要市場化,民營企業要成長起來,跨國公司要本土化,這些需要企業的領導人有比較遠見卓識。這時我們創辦了EMBA課程,效果非常好。 當時還有一個特殊的背景,1997年光華管理學院和美國西北大學的凱洛格商學院開始了一個全面的合作。凱洛格在北美EMBA辦得相當好,我們在這中間也得到了一些啟示。結合中國的實際,結合世界先進商學院的經驗,把這個EMBA模式引入中國。試辦3年以后,就課程設置、師資選配、教學管理總結了一些經驗,報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國務院學位辦和教育部領導也很支持,2002年正式下文把EMBA學位教育作為高層專業學位教育的一部分。 經濟觀察報:到現在您覺得開辦EMBA項目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武常岐:在1999年創辦時,企業界和社會都不了解EMBA是什么,有什么用處。早期階段主要是通過介紹、宣傳,使得大家了解EMBA是怎么回事,第一步招生,學員大多份來自金融、電信行業。這個階段經過了3年,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門認識到了EMBA的重要性以及其對中國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2002年正式批準后又經歷了一個讓大家認識的階段。雖然當時批準了30所學校開辦EMBA課程,但當時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說法。 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準EMBA教育到現在已經5年了,經過5年的實踐,現在社會,特別是企業界對于光華EMBA認可度非常高。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報名的優秀企業家很多,我們如何進行選擇。 國內經濟發展太快,超常發展。EMBA教育某種意義上也是“超常發展”。2002年一下批了30家學校招收5000EMBA學員。在全世界突然冒出來30個EMBA項目。有理論功底、有教學經驗和一些企業咨詢經驗的任課老師是瓶頸。對于全世界的EMBA教育市場都有重大影響,開始也有些混亂。我們這些年在師資配置上也有些變化,早期大都外教。但是現在中國的企業家和國外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了,他們不滿足于外籍教授講的一些理論,一些美國的例子,他們更喜歡有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造詣,同時又對中國的企業有深入理解的教授,能夠前沿理論聯系中國實際,幫助中國企業成功的老師。經過這么多年,我們的師資隊伍也慢慢培養起來了,現在有2/3的任課老師是光華的教授,當然從海外著名商學院也聘請一些教授。應該說光華管理學院EMBA課程是現代的管理理論與中國實際結合非常好的課程。 經濟觀察報:您覺得對一個EMBA項目來講最核心的是什么? 武常岐:我覺得EMBA教育最重要的用新的思維、新的工具武裝企業領導人,使他們能更有信心地去面對企業未來的挑戰。過去很多企業家都是在“干”中學,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我們要用最新的管理思想去武裝中國的企業家和高管人員。 實際我們的企業家背景都多有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樣。在光華不光是學知識,還培養人,陶冶性情。EMBA是學位教育,不是一般的培訓。我們改革開放30年,這些企業家確實在實踐中摸索了一些經驗,需要靜下來總結總結。學校本身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可以供大家討論問題,鉆研一些問題,這是比較獨特的,其他機構取代不了。 經濟觀察報:您覺得光華EMBA最吸引學員的是什么地方? 武常岐:一個是北大的品牌,北大整體的文化是創新文化。北大思想開放,這樣對創新也好,對企業家高管也好,這一點是北大的文化決定的,北大是可以做夢的地方,是可以夢想成真的地方。光華是北大的一部分。EMBA學員主要是企業家和高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帶領企業往哪兒走,而不僅僅是如何把事情做好。 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企業的領導人,特別是中國這個特殊環境的企業領導人,眼界要開闊,那就不僅僅局限于技術方面,要對社會、人文、法律、歷史、文化、宗教都要有所了解,北大這個大平臺比其他大學要好一些,厚重一些。 經濟觀察報:北大光華還是傾向于培養自己的師資嗎? 武常岐:這點非常重要。光華管理學院現在有100位老師,有60%是從國際知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回來的。這也是光華的實力所在。我們也有一些外請的教授,將來會一步一步的改變。沒有一個著名大學的EMBA課程主要由外校老師任課的。現在強調“終身學習”,學生在上學期間和畢業以后,企業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回來學校和老師一起探索,而且老師也了解同學一些企業的情況,可以在案例基礎上提升,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優秀商學院最主要的品牌影響力就是教授。哈佛也好、沃頓也好,凱洛格也好,基本都是自己學校老師任課。老師自己沒有自己核心理念和研究成果,沒有學術水準,是不可想象的。國內EMBA教育發展太快,一時沒辦法做到這一點。到現在光華EMBA已經有8年的時間了,慢慢積累起來一些經驗,同時花大量精力培養老師,一步一步做起來了。 經濟觀察報:但培養師資是要付出代價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不是直接把凱洛格的、沃頓的、或者哈佛的教授都挖到中國來,讓他們在中國安定下來去研究中國的企業,這種是不是更快? 武常岐:這就是光華的另外一個優勢。教授要做研究,要有研究生和研究團隊,自己做的東西很有限。除了EMBA和MBA這些專業學位課程以外,光華還有非常優秀的博士生。今年光華戰略管理系一個系就有10位博士生在美國管理的最重要的年會上宣讀論文。由于有優秀的學生,所以我們能夠吸引到好的認認真真做學問的教授。 經濟觀察報:您覺得中國大學的管理模式是否有利于EMBA管理教育發展? 武常岐:北美EMBA教育模式和歐洲國家不太一樣,北美的商學院都是大學的一部分,哈佛、沃頓、凱洛格都是大學的一部分。研究型大學的商學院是創造管理知識的機構,而EMBA課程則是傳播新的管理知識和管理理念。就像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比一般的獨立醫院有優勢一樣。 整體的來講,在大學里的商學院會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獨立商學院建立一套研究文化有一定困難。當然也有分工,因為不可能中國就一個北大光華,每個人在做不同的事。肯定是大家都在努力,揚長避短,推動中國管理教育的發展。 經濟觀察報:商學院的老師很多是做理論研究的,沒有太多實踐經驗,沒有具體管理過企業,這對教學會不會有一些影響? 武常岐:真正的理論學通了是最實用的。案例教學并不是就事論事,案例教學實際是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啟發同學,再提高到理論的層次。這只是教學法的區別,本質是一樣的。 管理是有具體問題的,但理論清楚了以后,就可以更清楚地分析現實中的問題,比如人民幣匯率問題、企業融資問題,風險問題、企業發展問題,如果不明白基本理論,就很難理解一些現象,就只能去冒險,拍腦袋,猜對了就可能成功,一百個企業中總會有一、兩個猜對的,成功了。如果沒有理論指導,有很大的盲目性。現在經濟學、行為科學、社會科學都有系統的理論,理論是需要到實踐中驗證的。這也就是教學相長。老師跟EMBA同學接觸有好處,一方面可以從同學的實踐中發現理論思考可能有些不全面的地方,可以使理論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驗證現有的理論。 光華是比較側重理論教育的。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的。經驗是過去的經歷,理論的重要性是前瞻性,對中國企業來說,更重要是我們要面對未來。沒經歷過的事談不到經驗,初次登月有什么經驗?我們要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沒有經驗可循,這樣不靠理論靠什么,有了理論指導,就減少了盲目性。 經濟觀察報:光華的很多老師是中國本土的,他們如何具備全球化的視野? 武常岐:拿我做例子,我是一個老海歸,我是83年離開中國去海外讀書,回到光華已經是20年以后。所以我20年在歐洲、在美國、在香港學習、研究、教學,我教的學生中有歐洲人、有印度人、有美國人。我在光華不是特例。現在光華有60%的教授都是在海外大學拿的博士學位,有哈佛、斯坦福、牛津、加州大學。在那個環境里對于國外的市場環境和企業比較了解,同時也研究分析中國企業的數據。現在光華每年招收5、6位老師,全部是全球招聘。 我感覺在光華中西結合的比較好,我們有40%的老師是國內培養的。11月2日光華國際顧問委員會成立了,全都是全球大公司的領軍人物,像思科、英特爾的CEO都來了。很多建議是很中肯的。比如有委員發言,說光華不需要辦的和哈佛一樣,因為世界上有了哈佛商學院,不需要再復制一個哈佛商學院,光華就要辦成光華,辦成中國最好的商學院。美國的企業界需要中國的優秀商學院。應該說世界需要光華管理學院。 經濟觀察報:您怎么看待現在關于排名和品牌的問題? 武常岐:關于排名,現在大多都是媒體去排的。現在世界上有6大評比,每個評比都有自己的特色,像《商業周刊》,多年評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第一,因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雇主滿意度。凱洛格的MBA學生很優秀,和哈佛比起來沒有那么傲氣,有團隊精神,所以企業很喜歡。不同的排名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還有英國《金融時報》的排名。在《金融時報》的標準里,國際化的權重比較大。 “學生中有多少國際學生,教授有多少非本國籍”也有權重。所以中外合辦的課程排名就有優勢。我覺得比較客觀的評價標準是看一所商學院對社會的貢獻,企業的認知程度,對企業的貢獻,對社會的影響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