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助理、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徐飛教授
屈成才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為了中國商學院教育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改革者,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正式掛牌,同時成立相對獨立的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從此,一大院、其下兩
小院的特殊形態,首次出現在中國的商學院。
這一巨變將給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MBA教育又將產生何種作用?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助理、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徐飛教授。
我們高度關切MBA的質量
《每日經濟新聞》:能否簡單介紹一下今年畢業學員的情況?
徐飛:今年上半年交大近100名MBA畢業生中,現在幾乎都找到了自己合適的工作,總體而言,就業相當順利。對商學院來說,我們深感MBA教育責任重大,因為MBA學員的年齡大多處于30歲左右,在這個年齡段,是他們職場中薪酬自然增長最快的時候,也是升職機會最多的時候,所以他們的機會成本非常高。這個時候放棄工作,選擇讀書,壓力很大。所以商學院要對得起學生,要培養出高質量的畢業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學員們這個時候選擇讀書,也未必不是一個好事情,所謂"以退為進"。如果能夠在商學院認真讀書,系統學習,開闊視野,強化能力,提升悟性,拓展人脈,就業時當會有更好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對交大來說,怎樣才能幫助學員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他們畢業后年薪的情況又是怎樣的?
徐飛:對交大來說,我們一直堅持認真把關。出口要把好,"進口的原材料"關也一定要把好。雖然說英雄不問出處,但是優秀的生源確是優秀商學院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在選擇學生的時候,堅持從多方面綜合考評學生的背景和素質,確保生源的質量和品質。
要做國際化商學院
《每日經濟新聞》:我們知道,今年早些時候,安泰分拆為三個學院: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這一點將會對MBA產生何種影響?
徐飛:分拆之后,MBA、EMBA、EDP等市場化運作項目,入口(招生),和出口(學生職業發展),以及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密切服務地方經濟的各類研究中心,將全部由經濟與管理學院這個"大院"負責,而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兩個"小院"將全力從事教學、科研等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工作。
正如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沒有一流的經濟學科,也不會有一流的管理學科。我始終相信,一個優秀的商學院如果沒有非常強大的經濟學科的支撐,一定有缺陷。商學院不光要對企業管理中所遇到的財務、營銷、人力資源、供應鏈、戰略制定等微觀管理進行研究,更要對行業動向、經濟政策等宏觀領域有深層次研究和洞察。就象一個樂隊,既需要小提琴的悠揚與華麗,更需要大提琴的底蘊和深沉。經濟與管理并駕齊驅,將對我們的MBA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這樣的變革在體制內的學校還是第一次,你是否認為這將是中國商學院改革的方向?
徐飛:很多事情,能夠在上海交通大學做,不一定適合在其他學校做,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校情。為數不少的學校由于歷史的原因,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作為學校的二級學院相對獨立設置。我們設置這樣的組織架構,做這樣的制度安排,前期做了大量的調研和反復的斟酌,并且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愿意承擔變革所帶來的"陣痛"。
但是,換個角度講,這件事能夠做成,得益于學校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一直處于自主權相對較大的環境狀態。謝繩武校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對管理學院最大的支持就是創造條件和環境,然后無為而為。
學校給政策,造環境,學院有為求位。我們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學校的認可,從而逐步獲得了更多自主發展的權利,效率亦大大提高,體制也越來越靈活。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確定了工科、醫科、商科為三大支柱的戰略格局,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能在學校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是我們值得自豪的地方。
《每日經濟新聞》:那這樣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徐飛:目標是從商學院的國際化轉為國際化的商學院。25年前,如果我們不懂得不善于向國際先進的商學院學習,那是我們的無知;25年后的今天,如果我們還在一味地單純照搬國際一流商學院的做法,則是我們的無能。國際化的中國商學院,應該符合四個標準:國際化的師資、國際化的生源、國際化的課程設置和國際化的管理。
商學院改革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每日經濟新聞》:從全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局出發,這樣的變革是否意味著,商學院將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從而最終獨立運作?
徐飛:2002年,我國首次批準30所著名院校可以自主招收EMBA學員,這是國家首次將研究生辦學全部交給各家學校,有人評價,這是中國自科舉制度以來最大的改革。
四年過去,現在,國家對這一大膽的改革成果相當滿意。我相信,教育體制改革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每日經濟新聞》:現在,國家開始初步放開約束,而且商學院的兩極分化現象已經非常嚴重,是否意味著,一旦全部放開,一定會有商學院“死”掉?
徐飛:五年之內,如果一些商學院仍舊按照目前的做法,極有可能被邊緣化。當年,國家批準了三十家學校可以自主招收EMBA學員,現在,已經有一些學校招不到人,沒有市場競爭力。因此,一旦國家全部放開,學校可自主招生,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師資是最大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那你覺得,我們國家的商學院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徐飛:師資!師資依然是最大的問題。能否擁有具有國際水準的師資,將是商學院發展最大的瓶頸。我們的商學院固然缺資金,固然也缺乏數字化、智能化的硬件設施,但最缺的還是優秀師資。
商學院作為培養人的地方,首先要學會如何培養自己的師資。現在,很多老師是在用昨天的知識、今天的理念去教學生面對明天的問題。這種情況若不改變,怎么培養出一流的學員。"原材料"再好,加工流程和方法不先進,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每日經濟新聞》:那么,還有其他問題嗎?應該如何解決?
徐飛:商學院自身管理是第二大問題。這個回答可能會讓別人覺得難以理喻,商學院作為教授管理學的地方,難道自己不懂得管理?其實,很多學校的確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
國內相當數量的商學院還處于"粗放式"管理的形態。如同醫生不給自己看病一樣,很多商學院對教授、學員、資金、課程等方面的管理還十分粗糙。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長足進步,正是依靠強大的自身管理。成立初期,他們在全球配置教授資源,充分利用國際化的優勢,對學員進行有效管理,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再以課程設置為例,很多學校還是處于"群雄分割"的狀態,人為的學科壁壘依然頑固地存在著。教學任務分配之后,院方很少再過問。殊不知,國際一流的商學院早就采用諸如模塊式、核心課程、體驗式等綜合教學方式。試想,一個企業銷售業績不好,難道僅僅是銷售部門的原因?很可能是原料采購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財務部門、研發部門、生產部門等某個部門或某些部門出了問題。所以,在境外一些學校一門課是把多門課程的老師集中起來授課,比如一個案例可能會來四個老師上課,學員自然感受更深,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所以,商學院都應該認真總結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銳意改革,在改革中求發展。如果再不變革,危機將很快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