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博特 上海報道
比本土商學院更國際化,比歐美商學院更懂得亞洲。對一家香港商學院來說,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優勢。新加坡商學院的情況也大致相同。
當然,所謂優劣勢是一體的兩面,你也可以從完全相反的角度考慮問題。但對于商學
院和那些選擇它們的學生來說,重要的是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一面,并把它們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而其中那些有志于開拓中國內地市場的商學院,對自身的長短則了解得更加清楚。
“我們并不想吸引所有的人”,兩地商學院的態度同樣務實而低調。在它們看來,對那些想要國際化,但又不希望一步踏入歐美的企業家和內地人才來說,同文同種的新加坡和香港是很好的跳板。
香港,中國和世界的通聯之地,新加坡,亞洲的“肚臍”。“立足亞洲,面向世界”,這無疑也奠立兩地商學院競爭優勢的基調。
多頭并進
想要在中國內地發揮影響力,上海是必爭之地。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都在上海設有自己的辦事機構。
據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方面介紹,在內地,同樣的派出機構共有三個,深圳、上海和北京,職能同時包括了“適當地宣傳學校”,“招生”,“服務于當地校友”,以及,“協助教授在內地的研究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海代表處的職能大致相同。但就招生而言,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招生包括了本科生,博士生,MBA和EMBA,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招生則集中于MBA和EMBA。
招生、研究和人際網絡的同步推進,成為香港、新加坡商學院進軍內地一種典型的模式。
和而不同
但即便如此,想要吸引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和新加坡去接受教育,至少從目前來看,仍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他們常常要面對的是那些“愛走極端”的學生,“要么留在國內,要么直接到美國去”。而“多元化”則是他們應對的法寶。
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我們的學生是多元化的。MBA班三分之一是內地的,三分之一香港的,三分之一是海外的”,“EMBA班就更是如此了,內地學生可能占10%左右,加上香港學生,大概一半左右,其他全都是海外的”。
“這里沒有主流文化,而是多種文化的融合。而在內地,同質文化中有很多默認的假設,去了海外,則很難融入主流文化”。
“我們的教授的來源也反映了這一點,我們有華人教授,香港、臺灣的,也有國際的,如美國,韓國等”。“在研究方面,包括案例,我們也是兩邊都著重發展”。
游學教育
而為了適應內地市場的特定需求,兩地商學院也充分展現了其靈活性。這一點在EMBA項目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那里有了更多靈活操作的空間。
同樣以英文作為官方授課語言的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在內地市場,都推出了EMBA中文班。這顯然不是個巧合。而且,授課的方式也更加靈活,采取了“游學”的方式。
EMBA中文班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上海辦事處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每年一個班,40人左右,其中30左右來自中國內地”,而國立大學每年在內地招收的MBA,僅僅10多人而已。
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海代表處介紹說,“EMBA班是非脫產的,總共6次,每次2個禮拜,在整個亞洲巡回。三次在新加坡,一次在中國臺灣,還有兩次在內地。我們希望培養學員的亞洲視野,常常組織他們與當地的企業家、政府官員溝通”。
香港科技大學的中文EMBA班,采取的則是“英文授課,中文翻譯”的方式,但在授課地點上更加本土化,主要集中于,“北京、深圳和香港”,三地授課。
性價比優勢
最后,價格往往會成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一點在MBA課程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EMBA中,很多人要么對價格不敏感,要么“常常不是自己買單”。
“和美國的商學院相比,我們的性價比是很高的。”而即使是和內地的商學院相比,香港和新加坡的學校自認也不處于劣勢,“內地商學院的學費正在越來越高”。
而所謂“性能”方面,除了知識、技能和人際網絡之外,最直接的指標是就業。香港科技大學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2005年的畢業生中,33%最終在內地就業,55%在香港就業。其中,“來自內地的學生,有一半以上在香港找到了工作”。
在香港、新加坡讀書,增大了在當地就業的可能,無疑,“這也是很重要的”,對MBA學員而言,尤其如此。
“中國企業,中國人要走出去,走出亞洲,要搶灘,需要一個橋頭堡”,香港和新加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想要吸引的正是這些企業和人才”,兩地的商學院表達了共同的目標。而他們希望,并且也正在努力表現出更多的進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