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雪頻發自上海
1月24日,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2005年度全球MBA百強排行榜。除了哈佛大學商學院重回排行榜的榜首之外,今年的最大新聞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下稱“中歐”)排名的大幅攀升。中歐自2003年進入《金融時報》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之后,從2003年的第90位到2004年的第53位,今年則躍升至第22位。這樣快的攀升速度在入榜的100個商學院中可謂絕無僅有
,就連中歐的院長張國華也連稱意外。
值得關注的是,中歐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商學院,一時之間兩個話題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一個是為何中歐在過去兩年在《金融時報》的排名大幅攀升;另一個是為何來自中國大陸的其他商學院沒有進入這個排行榜中?
為何中歐的排名大幅攀升?
要了解中歐今年排名出現大幅攀升的原因,必須先分析《金融時報》的評選標準。
《金融時報》對MBA排名所依據的數據主要有兩個來源:各家商學院及其畢業三年的學生,然后分別核對來自這兩組調查問卷的數據,還作了獨立的研究評估。通過這些調查中獲取的數據和采用的標準,大約可以反映商學院及其MBA課程三方面的情況:第一是校友的職業發展和購買力;第二是商學院及其課程的多元化;第三是商學院的科研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標準包括20個選項的評估標準。
從技術角度來分析,今年中歐的排名大幅攀升的原因在于其在這20項指標中有13項指標的排名上升。這13項指標全部集中“校友的職業發展和購買力”和“商學院及其課程的多元化”兩方面,其中有6項指標位居全球前18位,其中“畢業三個月內就業率”以99%位居全球第一,“入學前到畢業三年后工資增長率”以191%位居全球第二。
中歐院長張國華告訴記者,中歐排名的突飛猛進體現了中歐的MBA課程在兩方面的長足進步:一是嚴格對申請人的評估篩選,“我們通過高達60%的面試淘汰率來尋找那些具有明顯的管理潛質的學生,而不是考試高手”;二是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服務。
中歐在“商學院及其課程的多元化”的高得分則與中歐的國際化辦學背景有關。從辦學開始,中歐便開始在全球招募教授,學校管理也由中外方共同擔任,并且每年都和世界一流的商學院有交換學生的計劃。這些因素導致了中歐在“國際師資比例”、“國際委員比例”和“國際課程體驗”方面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除此之外,中歐排名大幅提升也與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有關。本年度中歐上升最快的指標是“畢業三年后加權工資”,在這一項指標上中歐從2004年百強中第98位上升到2005年百強中第49位。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MBA的薪資水平和市場價值的快速提高;一方面也反映了因美元持續走軟導致中國人的購買力進一步上升。
從這份排行榜中還可以看出中歐在“師資力量”和“科研實力”這兩方面的不足,張國華認為這兩項是中歐與國際一流商學院之間的主要差距。為了實現“中歐未來十年進入全球前十”的目標,張國華表示:“中歐還要繼續引進世界一流的教授;與此同時,中歐特別要加強本土企業的研究,爭取出現一批能在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某些話題方面成為世界級的學術權威的教授。”
大陸其他商學院為什么沒有入榜?
在這份《金融時報》編制的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中,中歐是唯一一所入榜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商學院,而像清華、復旦、北大這樣的國內一流的商學院沒有進入這份排行榜。
是十年中歐超過了這些百年名校嗎?可能很多來自這些學校的MBA并不認可這個答案。原因很簡單:這些院校都沒有參與《金融時報》的全球MBA排行榜。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去年10月份由國內的《經理人》雜志推出了一份國內商學院的排行榜中,中歐是為數極少沒有參與評選的國內商學院。事實上,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國際和國內商學院的評比排名中,中歐和國內的其他商學院幾乎總是擦肩而過,從不直面相對。
為什么一些國內商學院不參與《金融時報》的排名?一位國內商學院的院長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金融時報》的評估標準與國內的商學院體系有較大出入,因此暫時不會參與排行榜的評選,這也是一些國內商學院不愿參與這種排名的普遍原因。
與之相應的是,中歐為什么沒有參與國內商學院的排名?中歐院長張國華曾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幾年中歐想參與國內排名卻不被接納,所以才想到去參與國際排名。”去年《經理人》的排名中歐沒有參與是不是因為同樣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預料到的是,由于中歐在國際排名中節節攀升,它并不是很在意國內的商學院排名了。
對于一些國內商學院不愿參與國際排名的原因,張國華表示不以為然,“經濟的全球化導致了中國企業面對的是國際化的競爭,因此首先就要接受國際化的標準。如果連國際化的標準都不認可,怎么可能贏得國際化的競爭呢?”
參與國際排名給中歐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由于中歐國際知名度的大幅提升,有可能吸引更好的師資和更好的生源,并吸引更多的國際一流公司來學院招聘,這些又將會推動中歐的國際排名的提升,從而形成一種正向循環。這是那些立足國內、不愿參與國際排名的商學院很難得到的發展優勢。
國內其他商學院肯定也看到了這種發展趨勢,也在紛紛開始改革,爭取越來越多的辦學自主權。對此張國華表示:“我相信國內有幾所非常好的大學,憑借著自己的品牌,如果他們的改革措施非常有效的話,他們也應該在比較短的時間里能夠參加到世界商學院的競爭當中去,獲得比較好的排名。問題是他們要有這種膽略參與全球競爭,并不是把自己束縛在中國本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