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瑩 北京報道
“這么長時間了,我好像還沒聽說他們在哪個方面做得很出色,有什么新東西出來……也沒聽到醫院對他們有很高的評價。”近日,當記者撥通北京某大醫院一位部門負責人的電話,想請她談談醫院引進MBA后,這種職業化的管理給醫院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時,這位負責人沉頓良久,才謹慎地回答。至于MBA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原因,她分析認為
,“主要可能還是體制的問題。另外,醫院是一種長線投資,要產生影響肯定也是需要時間的。”此時距北京一些公立醫院引進MBA,計劃逐步實行職業化管理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
2001年,經過精挑細選,兩名MBA和一名金融專業的碩士在同仁醫院上崗,開創了北京醫院系統內引進MBA的先河。2002年,隨著醫療市場逐漸開放,傳統的由醫學專家管理醫院的局限性日漸凸顯,在“醫院需要職業化管理”的呼聲中,又一批MBA被聘請到了醫院,其中同仁醫院12名,天壇、朝陽等大醫院也都緊隨其后。一時間,在醫院的實際操盤者和學者、媒體的共同推動下,職業經理人主政醫院管理層似乎勢在必行。
隔閡與錯位
“其實,現在的MBA在醫院,肯定就像前些年的MBA進國企一個樣,你腦子里滿是2加3等于6這樣的邏輯和思維,但當你進到工作崗位后卻發現,哦!原來這里真正需要的還是子丑寅卯那樣一些東西呀,跟自己學的壓根就是兩碼事,一切都與原來想象的不一樣,……對,就是這種錯位的感覺。”MBA畢業后已經在北京某醫院工作了兩年多的彭先生這樣跟記者形容他剛進入醫院時的感受。
據彭先生介紹,如今的醫院管理層,無論是在人員構成、年齡層次還是管理思路上都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鞏固的體系,而MBA的介入,則顯得有些突然和格格不入。“MBA所代表的職業化管理,在里邊難免就成了另類,”當然更主要的是由于MBA的進入,“可能會對同齡人,對一些部門的正副職等都形成沖擊,”因此無論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在觀念上“雙方心存隔閡并不斷進行著博弈”。
兩年過去了,這種隔閡的痕跡仍然存在。近日記者到彭先生所在的醫院采訪時,就在門口的導示牌上發現,“MBA辦公室”的字樣夾在眾多傳統的醫院科室分類中格外搶眼。據了解,2002年7月,當這家醫院較大規模地引進MBA后,由于大多數人沒有相關的醫學背景,醫院就專門開設了這樣一個辦公室,從財務、學科建設、人力資源、醫療質量控制四個方面對這些MBA進行業務培訓,直到2002年的年底才給他們分配了相應的工作。
如今,回憶起那段接受培訓和等待分配工作的時光,幾乎所有的MBA都記憶猶新。彭先生則是用“飄”和“慌”這樣的詞來形容當時的處境和心情的,“整天沒事可干,清閑得讓你心里發慌!”
與彭先生的無形壓力相比,黃先生的困惑就具體到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了。雖然曾有公司管理的經驗,但當面對醫院管理時,黃先生還是感覺到了許多的不適應,對于兩者的差距,他總結說:“最明顯的是企業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有長遠的戰略發展規劃,有階段性贏利目標,因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呀!但醫院就不同了,發展目標不是很明確,甚至連一年要收治多少病人都是很模糊的,而經費上又因為有國家的撥款支持,像企業那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感根本就談不上。”
習慣了用公司運作方式來面對市場的黃先生在醫院的管理實踐中深感無用武之地,因為目前醫院的市場化水平其實很低。他給記者舉例說,他就職的這家醫院,雖然現在每天的患者多得醫生看都看不完,“但有幾個是醫院通過廣告、宣傳、品牌建設等市場競爭手段爭取過來的呢?還不都是靠醫院百年的老字號,患者自己主動找上門來的?這種坐享其成的方式在市場競爭中是最無保障的。”因此與管理企業相比,黃先生認為,醫院的管理難度似乎更大一些,這是以前所沒有想到的。
磨合與成長
MBA進入醫院后,曾有人提出,MBA的知識應該是用來應對競爭的,只有在市場化的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而像公立醫院這樣一些目前還多帶有福利性質的事業單位,恐怕未必是他們人盡其才的好去處。
盡管彭先生對目前的處境有許多的困惑和無奈,但他并不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MBA首先應該是一個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成長的群體,具備對陌生行業的適應能力,如果總是抱怨環境,那可能就是MBA自身的能力問題了。“當初是自己選擇了這個行業嘛,又不是別人把你扔進來的,既然選擇了,就該努力想辦法去適應才是。”
彭先生感覺,在醫院的MBA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悶和壓力,至于具體原因,因為“強者之間交流的是知識,不會去交流壓力”,他不好妄加揣測,但他認為,“既然大家都沒有選擇離開,肯定還是有留下來的理由。”據介紹,醫院在引進的MBA中,除一人被解聘外,其余的如今都繼續在醫院工作。
黃先生一直懷有“帶領一個團隊去干一番事業”的理想,當被問及他和他的團隊如今給醫院帶來了哪些影響時,黃先生坦言,現在談他的團隊或者整個MBA對醫院產生了哪些影響肯定還為時過早,“MBA的作用,要見到成效的話,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兩三年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醫院目前這種環境里。”
同時黃先生強調,要MBA發揮作用,還必須要“權責對等”,因為有時候,“單憑熱情做事情還是很難的,畢竟還有很多客觀的制約因素”。據了解,如今這些MBA在職位上雖然比當初剛分配工作時的主任助理、總經理助理、行政助理等職務都有了提升,但目前大都還是中層副職,能獨當一面的機會還是很少的。
理性認識
就在MBA努力調整自己,使自己與醫院的環境相適應的同時,卻還不得不承受社會對他們的各種質疑抑或是過高的期望。在經歷了最初“MBA 進醫院是外行管理內行”和“MBA眼高手低”這種不信任后,如今的MBA則又被寄希望能對目前的醫院管理有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針對社會上這種對MBA沒有一個恰當的定位和認識,片面地或褒或貶的現象,科銳咨詢公司醫療行業的資深顧問許先生認為,否定MBA的能力自然是不妥的,但寄希望于MBA對醫院有個翻天覆地的改變也不現實。不僅是醫院這個特殊的領域,中國的整個管理業都還遠遠不夠成熟,充其量也就是剛剛觸及到管理的本質,而我國的MBA培訓更不過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怎么能擔負得起這個重任?
那么MBA的作用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人力資源專家嚴非對此自有看法,他說,“首先醫療行業得有充分的市場化發展,等病人有選擇權了,醫院本身面臨競爭,那時候再全面實行MBA管理可能會更好。”
自2004年4月國家衛生部有關官員明確表示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事業后,一直躍躍欲試的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紛紛加大了投資力度,競爭機制正在導入醫院這個“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醫院靠病人自動上門的好日子不會太長了。雖然目前條件還不太成熟,MBA的作用還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但醫院的管理者們明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只有提前在人才上做足準備,才能從容應付以后的市場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