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英
“他們怎么不站在我們的立場想一想,站在國家的立場、學術的立場,振興國學當然有一萬個充足的理由,但是我們畢業之后要生存,要找工作呀。如果我衣食無憂,讀讀四書五經,學個琴棋書畫自然也樂得高興,可眼前這種就業形勢,這種劍走偏鋒的事我可不敢做,我父母也不會同意我這么做”。
當中國人民大學提出即將成立國學院、培養國學大師的計劃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之后,正在人民大學就讀的李小路(化名)卻對記者說出了上面一番話。
李小路的話代表了一種反對的聲音。雖然人大“重振國學”的提法在學術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但是卻與“就業導向”為思路的現行教育體系發生了嚴重的沖突。
誰來報名誰來讀?
據人大校長紀寶成介紹,今年9月人大國學院將正式掛牌成立,第一批學生將從本校產生,一部分來自目前在校的大一學生自愿報考,另一部分將從人大2005年新生中招考,以后的學生才會從高考中選拔。
這與當年北京大學成立文科綜合試驗班的做法是相同的,當年北大的這個試驗班也被外界稱為“國學班”,這些綜合班的學生主要來自文史哲三個專業,加入這個綜合班對他們來說除了在頭兩年多學一些東西之外并沒有什么損失,而且校方還承諾只要畢業時“平均分達到75分就可以保送研究生”,這個美麗的誘惑吸引了很多新生加入綜合班。
對于人大的國學班,紀寶成也表示,要向國家申請碩士和博士學位,并爭取讓學生本碩連讀,他認為四年時間是學不到什么東西的。
但正像人大學生李小路所說的那樣,校長和學生的立場不同,想法也不同,紀寶成的想法到了學生那里就被轉換為:“國學”現在頂著這么大的光環,而且還有可能本碩連讀,如果我原來讀的專業就是歷史或哲學這些就業黯淡的專業,選擇國學也沒什么損失,反而會增加額外的“福利”。
所以,國學院的校內招生應該不會成為問題,問題是老師和學生的想法卻可能有天壤之別,學生的立場是:抓住一切對就業和考研有利的東西。
畢業了干啥?
北京大學從1994年開始開設文科綜合班,到2000年停辦,這個被外界稱為“國學班”的幾屆畢業生和文史哲專業的畢業生并沒有什么分別。那么人大的國學畢業生畢業之后又能做什么呢?創立者希望未來的“國學大師”能夠從這里走出,但是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卻是,從這里畢業在就業方面會有更多的優勢嗎?
人大校長紀寶成一再地強調,國學院學生的就業不會成為問題,他認為學術界、政府部門以及經濟學、管理學,軍事學領域都需要國學功底深厚的人才,即使是跨國公司也需要國學人才,比如戰略制定、高級文書書寫等都需要國學功底深厚的人才。他還說成立國學院的初衷也是因為一些企業提及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來自人大校長的親口保證,按理說是應當值得信任的,人大學生李小路說她并不懷疑校長的話,但她認為這畢竟是“劍走偏鋒”,雖然社會上可能對這類人才存在一些需求,但很難說是主流的、大量的,工作未必也那么好找,而且國學院的同學畢業已經是三四年甚至是五六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時的就業可能會更嚴峻。
無法回避的沖突與尷尬
在中國目前的就業大環境下,“讀書為了找工作,進修、培訓為了工作更好”,這種觀念已經深深植入人們的心中,而國學院的設立雖然立意高遠、志向宏偉,但是卻恰恰與人們對教育的功利性期望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國學院的開設與招生雖然表面上看可以順利進行下去,但卻免不了被學生“利用”的尷尬,而培訓國學大師的想法也只能是一廂情愿而已,學生們畢業了還是把找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國內另外幾所高校在探索開設國學班方面的失敗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正像一些理論界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復興國學的想法并沒有錯,只是這個任務對于那些將要面臨生存和就業壓力的大學生來說,未免太艱巨,如果硬要塞給他們,他們也只能草草應對,善加利用。
【鏈接】何謂國學?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一般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人大校長紀寶成認為: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儒學為主、以經史子集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學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