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管理比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7日 18:01 《商務周刊》雜志 | ||||||||
□文 弗洛蒙德•馬里克 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化導致商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對其提出了挑戰。尤其是,有人覺得我們需要嶄新的管理模式。 然而迄今為止,全球化無非就是美國化,原因并非是美式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內在
人們之所以認同美國商業教育,主要是受兩種謬論的影響。第一個是,他們深信美國經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率最高的、技術最先進的,因而也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第二個謬論是,他們認為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如此是在于美式管理的優越性。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美國經濟大而不強。那些被認為是正確的錯誤數據掩蓋了真相。 1.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與二戰后歷年相比,美國經濟的增長率實際已不再高于前些年,但它們卻因兩種不同的效應——金融泡沫以及更嚴重的“享樂主義價格指數”對統計的影響而人為拔高了。雖然沒人這樣統計他們的數據,但大家都對美國的“增長率”嘆為觀止。 2. 除了在IT領域,生產率奇跡根本不存在。西北大學的羅伯特•戈登教授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對已經公布的生產率數據有清醒認識的分析家之一,他指出,沒有定量證據能佐證有關生產率提高之說。只有少數在其他問題上錯誤百出的咨詢公司相信生產率提高的童話。 3. 美國的利潤并非實物經濟表現的結果,而是那些所謂的“財務創新”使然——最終,這些創新成為財務報表造假的近義詞。這正是美國公司的利潤現在土崩瓦解的原因所在。它們是被以下幾個因素制造出來的:首先是被作為資產而非折舊的有缺陷的股票期權;其次是與股票期權相關的低工資;再就是通過影響股市的各種做法,比如股票回購。 4. 不僅沒有產生實際利潤,也沒有產生實際投資,而這些本是生產率得以切實提高的真正根源。股本與1960年代持平。儲蓄率由1980年代末的大約10%下降到1990年代末的零以下。 5. 股票市場的繁榮并非以公司實際價值的增加為基礎,而是建立在來自華爾街的錯誤信息以及美國經濟各行業的過度舉債之上。最近的程度達到1:3,也就是說國民總收入每增加1美元,大約需要增加3美元的負債。 6. 人們欽佩不已的美國預算奇跡也子虛烏有。美國的公共債務在持續增加,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高。這一點在互聯網上每天都能查得到。 事實上,在發達國家中,當今的美國經濟屬最弱的之一,這主要就是由于短視而貪婪的管理造成的。最差的管理卻被視為世界典范,而且被輸出到地球上最遙遠的各個地方,使所有人都向而往之,并因此摧毀了經濟和企業得以適當管理的常識和能力,這是一出歷史悲劇。 美國經濟的龐大具有一些個別性,這不是因為美國公司管理水平有多么高超,而是因為其國內市場的龐大規模及同質性。因而,與管理歐洲大公司的復雜程度相比,管理美國大公司相對要容易。歷史上,在許多方面,亞洲的情況與歐洲更為相似。如果作為一種選擇,亞洲企業學習歐式管理——尤其是德語國家的管理,成效也許會好得多。在這里我也要告誡一下:亞洲國家的人在談到歐洲時,大多數人會宣稱他們熟悉歐洲。實際上,他們只是熟悉英國。然而,我這里所指的卻是歐洲大陸,絕非英國。后者在經濟和管理思想上與美國都很相似,而歐洲大陸卻并非如此,盡管可以說,由于同樣的邏輯謬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沾有美國病。(表顯示了美歐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差異) 乍一看,二者之間的區別并不大。但這并不只是一個文字游戲,而是在企業與社會關系問題上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歐洲大陸思維的出發點是:一個有生機的社會是什么樣的?企業應為它做何貢獻?而美國思維的出發點是:企業怎樣能賺錢?為了讓它賺錢,社會上有什么可利用的?(翻譯/龔偉同 章曉英) 弗洛蒙德•馬里克教授(Fredmund Malki),德國人,1984年以來一直擔任圣加勒管理中心的總裁,并任教于瑞士圣加勒大學、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和維也納經濟大學。馬里克教授曾經撰寫有多本暢銷歐洲的管理著作,其中包括《馬里克管理文集》,同時他還定期為《德國商報》、《金錢》和《趨勢》等報刊撰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