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威 實習記者 尹女原婷
行蹤詭異的“海棠”, 7月20日轉戰中國大陸,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對福建、浙江兩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0.93億元。
但同時,“海棠”帶來的強降水卻有效緩解了浙江旱情。以此看,“海棠”來得恰到
好處。
研究氣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由已勢在必行。
國外:研究已相對成熟
西方經濟學界有一個德爾菲氣象定律,即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投資1元錢,可以有98元的經濟回報。
目前氣象經濟研究在國外已經很發達。美、日、英、德等發達國家的氣象公司都已與生產經營者聯手開發各種各樣的氣象信息來指導企業經營行為。
日本研究數據表明:
氣溫達到22度,啤酒開始勁銷,此后氣溫每上升1度,大瓶裝的啤酒會每天多銷230萬瓶;
氣溫升至24度,泳裝開始走俏;
氣溫在29度左右,雪糕比冰淇淋好賣;
氣溫超過30度,則冰淇淋的銷量下降(因不解渴),飲料銷量大增;
氣溫在30度以上的天氣每增加一天,空調的銷售量就增加4萬臺,而氣溫每差1度,銷售量可上下浮動30萬臺。
根據英國的市場分析公司Data Monitor調查,服裝及食品雜貨業因為沒有依據氣象變化調整經營策略,一年的損失可達45億英鎊,等于是兩者合計全年營業收入的5.7%。
國內:剛剛起步
2004年9月,在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之下,氣象經濟學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而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哪個部門哪個學者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
“我們也是逐步認識到了氣象研究對經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氣象經濟委員會秘書長莊貴陽告訴記者,目前委員會正在積極招募三類學者:科學研究人員,氣象局的官員以及企業的市場統計人員。自2002年即開始籌建的這個研究機構,在此前發出的邀請多數石沉大海,直到最近兩個月,才陸續收到“回音”。
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開展任何具體的數據或課題研究。
其實委員會工作的具體實施是從今年4月份才正式開始的,2005年的工作目標包括建立委員會的機構框架和會員網絡,以及開展1~2項專業學術工作。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氣象經濟委員會才將開展第一個項目——由英國外交與聯邦事務部“全球機遇基金”資助的項目“通過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發展”。
市場前景
其實從1999年3月開始,此后每年的春末,就有一些大的空調、飲料廠商高價向氣象部門購買當年的中期氣象資料,并以此指導其生產和銷售。
正是看上了這塊“大蛋糕”,前年,上海氣象局就培養出全國首批氣象經紀人,靠推銷氣象產品吃飯,號稱“108將”。當初也是一路被人看好。但兩年過去,居然一筆正宗的氣象服務生意都沒有談成。
僅賣氣象預報當然行不通,重要的是有分析數據,才會對企業的行為做出指導,否則也只是“霧里看花”。
國家氣候中心的沙姓官員告訴記者,當前氣象部門“很需要加強和其他各商業部門的溝通”,以進一步進行溫度變化下行業經濟的量化分析。但要真正做到這一步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商家往往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與銷售量等相關的數據,同時也擔心氣象部門會因此而抬高氣象信息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