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供給不是無限 民工荒后還有后民工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5日 14:42 南方都市報 | |||||||||
近兩年來,我國珠三角、長三角和閩東南等地區相繼出現較為嚴重的民工短缺現象。珠三角等一些重點地區的用工缺口甚至已近10%,直接給當地及周邊地區企業生產帶來明顯影響。我國擁有9億左右的農民,被視為“用之不竭”的勞動力之源。現在,“勞動力大國”遭遇“民工荒”之痛,引起今年兩會代表廣泛討論。 “民工荒”是結構性局部性短缺
“隨著農業勞動力邊際效益的提高,主要是去年農村形勢好、農民收入增加,如果農民工的工資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么中國農民工的供給就不會是無限的。”面對部分地區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道出了根本原因。 “這種‘民工荒’是結構性、局部性的短缺。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工資長期低水平徘徊、勞工權益缺乏保障、經濟模式缺乏改善以及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等是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齊同生代表說。 很多代表認為,從當前情況看,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和有序流動仍面臨著一些既無法回避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農民負擔輕了,農作物價格漲了,外出打工掙的錢與務農的收入差別不大,農民當然愿意留在家中務農嘍。”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康生談起沿海出現的“民工荒”現象時說,這表明我國的“三農”工作有了新的進展,今后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中小城市或就地轉移,將成為一種潮流。 “民工荒”短期內仍將持續 專家指出,“民工荒”是當地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工資狀況的綜合反映,是市場調節的結果,而非政策性障礙,估計短期內仍將持續,對此,政府應冷靜對待,謹慎干預,注重信息引導和勞工權益保護,應對“后民工荒”時代。 朱天寶代表說,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引導和信息發布工作,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沿河縣甘溪鄉鄉長冷應芬則認為,要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當中,僅僅只有企業的善待是不夠的,政府也要努力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市民待遇,在住房、教育、勞動保障等方面切實解決其實際困難。 外來工維權工會將有行動 湯維英稱省總工會將重點加強對外來工權益的保護 昨天,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湯維英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表示今年是我省各級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年,省總工會將重點加強對外來工權益的保護。 記:去年農民工加入工會情況如何? 湯:到去年為止,全省工會會員達到1129萬人,占全部職工總數的60.5%。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90多萬人,其中大多數是農民工,這也是全國第一。 記:為什么外來工成了被侵犯的主體? 湯:因為目前中國經濟還沒有發達到完全就業,富余勞動力比較多,而投資相對又少。相比之下,招商難,招工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招商是硬指標,維護職工合法權利是個軟指標,所以有些地方的領導就不太重視維護職工權利。 而且招商難讓商人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外來工則處劣勢地位。所有商人的本質都是為了賺錢,在賺錢的過程中,勞動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成本構成,因此他為了謀取更大的利潤,當然會千方百計降低工資的支付等等。 外來工跑到了廣東,處于被動地位,為了保住就業崗位,只能委曲求全。所以這三個原因就導致外來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記:合法權利受到侵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湯: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無故克扣、拖欠工人工資;二是隨意延長勞動時間;三是忽視安全衛生的勞動條件;四是對職工人身、人格的侮辱,侵權問題。這也就是“三勞一突出”。 記:現在有些外資企業拒絕組建工會,對此您怎么看? 湯:按照《工會法》的相關規定,外資企業肯定是要建立工會的。現在組建工會比較難的主要是一些外資和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投資者法律意識不強,對工會的認識又有誤解。再加上一些資本不雄厚的企業,只顧著賺錢。還要指出的是個別的跨國大公司也不愿成立工會。其實工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同時,調動職工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特別是在緩和勞資矛盾等方面作用很大。 記:您覺得廣東目前存不存在用工短缺的問題,工會在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湯:今年春節以后,廣東招工就比往年難了,但我不主張“民工荒”的提法,這種提法容易產生誤解。其實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也是發展中的問題。根據我的調查,現在所謂“缺人”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工資太低,三四百塊錢,誰去干?另一個就是缺技工、熟練工,因為產業結構升級了。其實這個問題也有積極的一面,缺工了,政府和企業都要考慮怎么辦,工會正好抓住這個機會,推動外來工合法權益的維護,提醒企業不要光靠壓低工人的工資來牟取利益。今年是我省各級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年,將開展一系列維權的活動。政府、企業、工會應共同努力,為外來工提供更好的就業條件,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