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職業生涯 > 正文
 

職場氣象萬千 哪些行業又成寵兒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14:17 人才市場報

  我們一次次飛走,是為了一次次回來。 ———題記.泰戈爾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職場成了一個氣象萬千的世界,不停變換著溫度和風向。而職場人,也隨之成為一群候鳥,懂得根據天氣變化,從原來的地點飛走,然后在某個宜人的季節,或大張旗鼓、或悄無聲息地飛回。今天,職場的回流風潮在不同組織類型、不同行業、不同工作方式間激起了一團團強烈氣流,身處職場的你,能否及時掌握職場氣象,決定自己下
一步的方向?

  回流風潮之組織類型篇

  風力:6級 典型人群:博士、公務員

  每個人在涉足職場前,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是去外企,還是國企?是去高校,還是政府機關?以往,外企由于待遇好、制度規范、發展機會多,令無數人趨之若鶩,而高校、國企、政府機關頗不招人待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這些昔日的“灰姑娘”又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外企人重投國企懷抱已不再是新聞,高學歷人才回歸高校、社會在職人員投靠公務員才是職場的時尚潮流。

  博士回歸教育機構

  上海交大近期傳出消息:到2010年,全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要達到70%左右。與此同時,可銳職業顧問客服中心今年前3個季度的統計表明,持博士學歷的來訪者中,63%的人希望能從所在的企業轉回教育機構工作。以上兩組數據顯示,博士回流高校已初現端倪。

  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一流博士跨出國,二流博士進企業,三流博士留高校”。那會兒,高校或研究機構招聘難,留人更難。如今,少有的幾個留校名額成了“香餑餑”,重點高校招聘教師的廣告打出沒幾天就收取簡歷如云。專家指出,高校正在變成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其中持博士學歷者是甚眾。

  劉冰博士畢業后,把人生最美好的6年獻給了母校的化工技術研究工作。6年后,他感到學校待遇低、技術水平得不到突破,于是跳槽到某外資化工集團,擔任技術工程師。薪水雖然不錯,但工作內容以項目支持為主,較少涉及研發。在這里的2年,劉冰覺得個人才能沒有得到充分施展,他開始懷念當初攻克學術難關的激情,可長期與技術的疏離又讓他失去了自信。久而久之,他感到自己成了一個“邊緣人”,想回高校,卻又力不從心,內心經歷著掙扎的痛苦。

  劉冰的經歷非常有代表性。職業顧問認為,博士回流有幾大原因,首當其沖的就是學術能力在企業里難有用武之地,畢竟企業里的尖端研發崗位是有限的。

  其次是對薪資不滿。有回流愿望的博士中,56%的人是出于這一原因。博士多半自視甚高,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企業里按項目取酬的分配方式,讓博士們的學歷優勢無從體現。

  第三,盲目轉型誘發“崗位不適應癥”。博士的專業知識程度高,特別是理工科博士,更擅長技術研發型工作,教育、研究機構最適合他們的發展。然而有些博士盲目轉向管理崗位,去做職業經理人,由此踏入職業誤區。

  第四,個人創業成功幾率的下降也是人才回流的原因之一。前幾年,高校老師下海,一個點子、幾套方案就能換錢,而如今想要創業成功,豐富的人脈、具可操作性的項目、雄厚的資本,缺一不可。小公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單打獨斗的博士創業者也難有作為。

  與之相對的是,高校對博士的吸納能力正在走強。上海大學有關人士表示,近幾年大學教師的待遇大幅提高,打破了從前的大鍋飯制度;學校在招聘和晉升上都偏向博士學歷擁有者;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老師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絕緣體”;此外,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快,職稱評聘靈活,教授越來越年輕化。“三流博士留高校”的說法已成老皇歷了。

  回流提示:學習管理經濟類專業的博士,基本能夠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不必跟風回流。理工科博士中的大部分更適合在高校工作,但企業的鍛煉也必不可少,因為他們只擁有理論,卻缺乏實際的研發經驗。建議他們在回流后依然保持和企業的聯系,也可去咨詢公司或企業研發機構兼職,積累項目開發的實戰經驗?,了解企業運作和市場需求,以此提升自己在業內的權威性和知名度。不過,無論是學什么專業的博士,都切忌放棄自己的專長,否則就會像劉冰那樣陷入兩難境地。

  公務員招考再度火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驟然升溫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令公務員這一“鐵飯碗”迅速褪色。工作乏味、工資低、熬不出頭、氣氛沉悶……公務員們搬出一籮筐理由,然后紛紛跳出機關大院,尋找個人發展空間去了。

  如今,這種情況已經成為歷史。來自人事部的最新消息稱,2005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報名人數突破54萬,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社會在職人員占總報考人數的29.3%,比去年提高了18.7%。這說明,政府機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人才回流。

  追溯這一現象的根源,恐怕還是由于公務員發展環境的改善和職業內容的重大轉變。一段時間以來,國家不斷打破公務員錄用中存在的不合理限制,創造選拔公務員的公平競爭環境,推進干部用人機制改革,給一批優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空間。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政府機關的吸引力也在逐漸加強,不少人開始把公務員崗位視為展示個人才能、實現社會理想的舞臺。此外,明顯提高的工資和醫療、住房、交通補貼等福利待遇,也為公務員這一職業增添了迷人魅力。

  回流提示:盡管公務員回流現象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火爆的報名場面背后也有隱憂。政府職能的轉變,賦予公務員這一角色全新的內涵,在服務性、專業性上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出走”多年的職場人,是否能適應公務員的角色變化?再者,回流人群中的不少人是因為“下海”撞得頭破血流,回過頭來又看中了公務員的“穩”。然而,隨著我國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過去“能進不能出”的局面已經改觀。《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更是對公務員的辭職、辭退做出了規定,如果干不好,公務員也面臨被辭退的風險。

  回流風潮之行業篇

  風力:6級 典型人群:昔日航天人、網絡人、航運人

  隨著神州五號成功發射、網絡行業迅速回暖、國際航運中心蓬勃發展,人才流失率原本居高不下的航天、網絡、航運三大行業開始被業內人士看好。記者從行業相關人才市場和網站了解到,今年以來,曾離開這些行業的一批專業人才看到了行業發展帶來的職業機會,紛紛調轉方向,毅然“回流”。

  航天人搭載“神五”回歸

  “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諷刺語,的確揭示了航天事業當年的尷尬———工資少、待遇低,中青年技術人員辭職下海或另尋他路,非正常流動難以抑制,導致我國航天事業一度沉寂。

  “神五”的發射成功,使中國航天事業在全球矚目和萬眾歡騰中,顯露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僅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還引發了“人才回流”現象。何小林從航天技術學院畢業后,在當地一家民營航天公司當雷達監視員。經過4年的打磨,從一個只會緊張兮兮盯著雷達屏的小技術員,成長為對飛機起落、航線協調駕輕就熟的“老資格”。沖著可以賺大錢,他離開公司去做了外貿銷售,結果屢屢碰壁。看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他為自己當初的短視后悔不迭。他表示,會嘗試找一下老領導,最好能重返崗位。

  中國航天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王維俊證實,到目前為止,航天人才的非正常流動已得到控制,前些年流到三資企業的人員,近來紛紛和該部聯系,希望能回航天系統工作。究其原因,一是航天人才的經濟待遇有很大的提高,體制改革也大刀闊斧;二是國家對航天事業的大力支持使航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三是新一代航天科技主力軍正在崛起,年輕人有了更多培訓和晉升的機會。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員隊伍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占到70%以上。

  回流提示:任何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然后固守它、發展它,不能因為行業的一時不景氣而朝三暮四。既然已經離開了原行業,現在更應慎重考慮自己的職業定位,不要盲目回流。千萬避免“只要能回去,什么都干”或“先找個崗位干起來”的想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現狀的崗位再回去,否則寧可不回。就像何小林,在做過銷售工作之后,可以考慮從雷達通訊技術工作轉崗,找到能將兩者經驗結合起來的位置。

  .COM回暖帶動回流

  隨著納斯達克股市的一聲嘆息,2000年互聯網“概念經營”遭遇滑坡,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蕭條”期。那兩年,人才紛紛流走,高層人事震蕩不斷。許多滿腔熱情要拿期權、期股的網絡精英開始放棄網絡,轉投外企麾下。然而2004年招聘市場清晰地傳遞出,.com公司再度成為人才招募大戶。盛大推出200個崗位招攬新人,新浪高薪招募100名頂級程序員,網易8大城市巡回招聘,其他大小網絡公司也紛紛高薪攬才。中華英才網薪資調查顯示,互聯網一改持續的“疲軟”狀態,年薪均值達到38390元,比2003年下半年上升了將近3000元,在行業薪資排名中一舉上升5位,名列行業第8。面對行業的價值回歸,網絡人才也跟著風向標紛紛回流,場面和當初離開時一樣轟轟烈烈。

  回流提示:近期軟件業趨冷、網絡業轉熱的跡象非常明顯。才市起起伏伏本是平常事,但像網絡業這樣“潮漲潮落”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的,不太多見。職業顧問有兩點要提醒回流者:首先,網絡經濟風云變幻,跳槽之前不妨問問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是否適合網絡業?萬一網站又遭遇寒流,來去匆匆的網人,會不會又扭頭逃走呢?其次,隨著軟件網絡化以及無線互聯技術的發展,網絡從業者的職業選擇空間大大拓寬了,不妨抓住網絡業回暖的機會,為自己重新定位。最后,網絡業薪資大漲不假,但網絡人才要撇開薪酬,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航運人才低調駛回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確立,以及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洋山港及蘆洋大橋建設工程的啟動,令原本讓本地人不屑的航運業,也開始逐漸吸納各種回流人才。相比于受到萬人矚目的航天業和眼球效應極高的網絡業,航運業人才的回流顯得頗為低調。

  11月,由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海事大學、中華航運物流人才網等機構主辦的“2005國際航運物流人才推薦會”上,包括中海集箱、日郵集運、中國外運等航運界知名企業在內的120多家企業推出了278個專業崗位,吸引了1700余名求職者前來應聘,林達就是其中一個。他告訴記者,自己曾在某船舶工業企業工作3年,在船舶的建造管理方面積累了不少專業經驗,可惜后因行業衰退離開了公司。現在看見這么多企業都來招人,而且待遇都不錯,于是想找個機會干回老本行。

  據了解,目前全國物流航運人才的缺口達到60多萬人,上海作為航運中心,人才缺口占全國的1/3。國際化、高層次、復合型航運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預計未來10年內相關專業人才將炙手可熱。其中單證員、船員、船務、報檢員等崗位薪酬年增長率達到10-20%,有的甚至達到40%。職業顧問認為,薪酬杠桿一啟動,人才回流是必然的趨勢。

  回流提示:發展勢必帶來競爭,航運業的蒸蒸日上,決定了它對人才的要求也會水漲船高。航運業缺乏的是中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在你決定回流之前,首先要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最好在航運知識外再擁有一項專長,如英語、海事法律、物流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回流風潮之工作方式篇

  風力:5級 典型人群:SOHO族、創業族

  SOHO工作者、兼職生存者、項目工時人、融資創業者,這些另類職場人自由的工作狀態曾讓眾多上班族艷羨。然而,最近這些職場自由人卻在一些大型招聘會上頻頻現身。據可銳職業顧問客服中心統計,2004年前3個季度中,這種自由工作者占了該公司客戶的21%,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6個百分點。他們中間的不少人對現有的工作模式產生了懷疑,甚至已經悄悄回歸職場。

  SOHO族渴望“大家庭”

  零點指標與經濟觀察報的調查顯示,目前北京的SOHO群體規模已經達到13.4萬人。上海雖然沒有出現過此類專項統計,但依照“上海是自由職業者最多的城市”這個說法推算,SOHO族至少也有10萬之眾。這個曾一度被標榜為“自由工作+時尚生活+不菲收入”的特殊人群,最近呈現出一派“城里的人想出來”的回流景象。

  張越受不了公司條條框框的束縛,在朋友的慫恿下過起了逍遙的SOHO生活。由于擅長網頁設計,能攬到不少活,就這樣過著“坐以待幣”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長,每天面對閃爍的顯示屏,機械地敲擊鍵盤,曾經的新鮮感和愜意感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焦躁不安。“在家里,有時一天也說不上一句話,時間長了就覺得憋悶、情緒低落。我向往的SOHO竟變成了SOLO(單獨),頗具諷刺意味。有機會我還是會回去上班。”小張自嘲地說。

  維怡咨詢管理公司張秉坤顧問指出,SOHO看似無拘無束,但并非人人都適合采用這種工作方式。首先,SOHO需要耐得住寂寞,成功時沒人分享歡樂,失敗時沒有人撫平創傷。工作遇到困惑時,難以及時與好友同事交談、傾訴,每天只能面對冰冷的電腦和稿紙,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失眠、焦慮、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競爭的加劇,SOHO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沒有固定的工資,沒有社會保險,沒有組織可以依靠,一切都朝不保夕。想活下去,必須攬到項目或活計。撥開SOHO迷人的外衣,生存的危機感已經成為SOHO族沉重的心理負擔。

  第三,SOHO需要有高度的自律性。除了自己,沒人會對你指手畫腳;一覺睡到下午,沒有人會扣你工資;忘記了重要的事情,沒人會罵你;甚至一天工作幾小時,也全由自己掌握。自由是自由,可失去了外部的督促,稍有懈怠便可能一事無成。

  事實證明,對SOHO缺乏清晰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就涉足這一領域,是造成不少另類職場人“觸礁”的原因。

  回流提示:SOHO族重返職場,心中難免猶豫:離開職場這么久,自己還有競爭力嗎?還能融入辦公室環境嗎?

  張秉坤認為,SOHO族在回歸之前,應樹立絕對的自信。SOHO族一般具備出眾的專業知識,能在沒有同事協助的前提下出色完成工作;行事計劃性強,懂得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有很強的管理能力,這些都是求職的資本。但正因為這樣,可能存在著團隊精神不足、紀律性不強的弱點,一旦回到朝九晚五的生活,應調試好心態,避免獨來獨往,學會與人合作,個性不要太張揚,以免陷入被孤立的尷尬處境。

  創業族被迫爬上岸

  曾有調查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904家注冊資金在5000萬元以下的私營企業老板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76.4%的被訪者為了“實現自我理想”而自主創業,但在回答“失敗后會如何面對”的問題時,有近半數的人選擇“重新打工”。

  重返職場的創業者,大半是因為創業失敗。失敗的原因很多,盲目、眼高手低,沒有任何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經驗,僅憑一份憧憬和一腔熱情,闖蕩商海的結果自然是“嗆水”或被水淹。這類人群中,剛畢業不幾年的大學生占到了80%。

  兩年前,薛濤與3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創辦了一家電子服務公司。雖然之前做了充分準備,包括市場調查、產品定位等,但當公司真正運作起來,薛濤才發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很多問題防不勝防,而解決的方法是書本上根本學不到的,尤其是財務和市場營銷方面的問題。一年后,公司“縮水”了,合作伙伴相繼退出。

  薛濤現在的心情,可以用難、累、煩三個字來形容。經歷了創業的艱難后,他回到職場,過上了標準的上班族生活。他感慨地說:“職場人在做出創業的決定前,先掂掂自己的份量,會不會太‘嫩’了?”

  的確,創業能夠帶來白手起家的成就感,但同時也將面對荊棘遍布的高風險。上海翰偉科技公司總經理徐向龍表示,創業沒有年齡、身份、資歷的區分,只要愿意,誰都有可能成為老板。可是,激情背后需要冷靜的思考,機遇面前更需要理智的選擇。有的職場人在創業之前并沒有真正的企業管理經驗,紙上談兵只能是一敗涂地。不妨先重回職場,從老板那里“偷學”幾招,積累些經商和社會經驗,幾年之后再考慮創業不遲。

  回流提示:創業族自身的優勢也很明顯,曾經做過老板,有一定管理、財務、銷售經驗,回到職場更適合從事管理工作。但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昨日的“老板”,今天的“打工者”,人生的起伏,猶如潮起潮落,總是抱著“我曾經是老板”、惟我獨尊的心態,好工作很可能會與你擦肩而過。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職場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dd id="mkkkk"></dd>
  • <blockquote id="mkkkk"><tbody id="mkkkk"></tbody></blockquote>
  • <cite id="mkkkk"></cite>
    <delect id="mkkkk"></delect>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