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發展前景不斷提升自我 溫州海歸面面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3日 14:57 溫州日報 | |||||||||
手持硬梆梆的東西洋學位證書,他們曾經因國際教育背景而熠熠生輝;而一旦“海歸”人數大增,“鍍金”的光芒逐漸褪去,他們的狀況又會怎樣? 來自溫州市外國專家局的統計稱,該市現有留學歸國人員參與創辦的企業7家,投資總額4170萬元,另外還有78名“海歸派”活躍在高新技術產業園、高校、市直機關等工作崗位上。該局工作人員蔡世緯透露,今年初至今,他們已為13位回到溫州的“海歸”出具了留學
機遇比鄉思更誘人 祝麗是溫州市區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一年多后,自費出國攻讀國際商務碩士學位。年初,學成的她一刻也不耽擱地回到了國內。重執溫師院教鞭的小祝坦言,她所留學的是個農業型移民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遠不如中國,從發展機遇看,國內不比國外小,這是吸引她回來的重要因素。 張寅2001年前往美國伊利諾亞大學攻讀MBA。從一開始,小張的工作預設就是“回國找一家有實力、有規模、有明確國際化戰略的私營企業,力求實現企業和個人最大化的共同發展”。經過一番“試婚”,小張在正泰集團如魚得水。如今,他還以自己為實例,積極游說尚在國外的幾個校友回國工作。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以上的快速發展,是吸引海外留學人員的巨大磁場。除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外,經濟活躍、生活水平較高的家鄉,對溫籍海歸具有相當吸引力。 實力比招牌更服人 “工作挺難找。”不少新近回國的“海歸”發出這樣的喟嘆。拿著國際商務洋碩士文憑而干回教師本行的“海歸”祝麗說,考慮到自己不熟悉溫州的經濟環境,又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應聘高職高薪工作的勝算不大,便放棄了到外資合資企業工作的打算。“海歸的身份沒讓我在單位有什么特別待遇,能力是最重要的。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路。”祝麗表示,拿了洋文憑回國后,她的憂患意識沒比出國前少。 正泰的張寅說,從最初在集團做國際貿易和國際業務,到如今在投資中心參與企業戰略管理等重要事務,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學歷在起作用。小張對自己目前的薪酬表示認可。從價值和能力的角度看,這個待遇讓他感覺“比預想的更讓人滿意”。 市廠長經理人才公司的資深獵頭季亞斐承認,現在為“海歸”做工作推薦越來越難。她認為,留學門檻進一步降低,“海歸”群體不斷擴大而質量參差,加上不少企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用人單位對“海歸”的評價和使用都漸趨理性,“海歸”的身價自然下降,洋文憑與高薪、高職之間已經沒有必然聯系。相比之下,學歷含金量高、熟悉本專業和國內環境、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海歸”才是用人方的“香餑餑”。 發展比高薪更留人 黃奇是留美雙料碩士,去年畢業后被溫州一家頗有規模的光學企業高薪聘為人力資源主管。當小黃滿腔熱忱準備實踐自己所學的現代管理制度時,卻發現困難重重:沒有可合作的團隊,把持人事實權的是靠經驗工作的家族人員,老板對他那套理論和制度也是充滿疑慮,缺乏支持力度。兩個月前,黃奇毫不留戀地舍棄了高職高薪的“花瓶”待遇,前往上海尋找更能實現自身價值的發展空間。 張寅表示,不少海歸朋友不愿意去民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滿意現有企業制度和管理理念前提下的個人發展空間。過去他也是這么想的,甚至在正式簽約前,省外也有幾個薪酬不比正泰低的工作機會垂青于他。最后,這家民企明確的發展戰略、靈活的制度和充分的發展空間讓他下定了決心,企業吸引力抵消了他對地域及企業性質的顧慮,“相比一時的高職高薪,我們更看重發展前景。”(作者/潘秀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