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葆森(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活學活用,急用先學,這么多年,我在這種過程中應付過來的。辦好一個企業,一些最根本的東西,是不需要讀太多的書的。你就算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如果連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都做不到,是沒有用的。
這次去意大利,跟當地的企業家有一個交流活動,拜訪了安東尼世家。
跟我們分享的人是安東尼世家第26代,他現在已經交班給大女兒。安東尼世家是做紅酒的,現在銷售額也不是太大,也就是100多億人民幣,600年了,27代人,一直在做一件事情。
過去咱們老祖先說過富不過三代,在意大利也同樣存在企業傳承的問題。一個600年的企業,至今傳承了27代,我們可以想像它經歷過多少戰爭,多少風雨。他們有沒有想過轉行?有沒有遇到過類似于我們企業今天所面臨的這種挑戰?它為什么一直能夠堅持做紅酒產業?這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今天好多演講的也都談到了初心的問題。五年前我梳理了自己經商30多年的經歷,我崇尚的大概就是八個字:“說到做到,表里如一”。這一點我和柳傳志先生高度一致。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教育我們“說到做到,表里如一”。然而社會在變,我們的標準一直在降低。
所以,我想起孟子說過一句話:“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又接著說“側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今天做人的標準越來越低,我們還能做成一個偉大的企業嗎?
做企業首先是做人,作為一個創業者,如果你連“說到做到、表里如一”都做不到了,你的企業能做好嗎?一個沒有信用的企業能走多遠?這是企業價值觀的問題。企業家需要膽識、學識、見識,要是膽識不夠,學識不夠、見識不夠企業肯定不能很好的發展。
今年這個月剛好是我走出大學從商的36周年,回過頭來我發現,包括剛才講的安東尼世家的傳統,我們真正在傳承什么?如果說傳承的是財富,那么,過程中安東尼世家肯定有投資股票、投資房地產的機會,但是它為什么一直在做紅酒?所以,安東尼世家可能是在傳遞著一種夢想。
我是中國文化的敬仰者,但是知識結構非常薄弱
我經商走過了30多年。1982年,我作為河南省最早的一批外派的干部,到香港工作了10年,過去的36年,經歷和目睹了國際商界的無數企業的起起落落,生生死死。1988年的時候,省里組建了中原集團,當時我作為中原集團的一個組建的參與者之一,受集團委托作為集團的總經理助理成立了河南海外發展總公司。當時,這是4個副廳級企業成立中原集團。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幸研究過包括日本80年代風靡全球的幾大綜合商社的案例。
我在香港工作期間,也有大量的學習和思考的機會。香港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第一,它是一個極端商業化的社會;第二,由于它曾是一個殖民地,所以它又是一個帶有東方和西方的統治特色,古老的、現代的融合的度數最高的一個地方。在那里我有幸工作、學習生活了十年。
當我從一個極端封閉的大陸去到香港,我就對比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相同,就在尋找企業起落和生死之間的規律。
我是小學5年級的時候文革開始的,嚴格來講,我連小學6年級都沒有上過,1966年四季度開始,全國的所有學校都已經停課鬧革命了,一直到1968年,整整三年所有學校都沒有開課,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結構特別不合理。
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所以1976年上了大學,被中國工農兵學院作為最后一屆錄取。到了大學之后,我從鄭州大學圖書館,把文革前高中的課文,語文、歷史、地理這些東西從圖書館借出來,沒有認真讀,但是翻了翻。
我在香港工作期間,有一次去書店看了一本《中國文化常識》這本書,我買了回家之后有一種很恐懼的感覺,那里面的知識,我當時知道的不到30%。我感覺到了我們一代人可怕的知識匱乏。當我有這種知識匱乏的恐懼感之后,試圖從時間中找到一條近路,解決眼前的現實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去尋找辦企業的規律性的東西。
活學活用,急用先學,這么多年,我在這種過程中應付過來的。當我看到很多人把我描繪成儒商的時候,我感覺還是很不安,只能說,我是中國文化的敬仰者,但是知識結構非常薄弱。
辦好一個企業,一些最根本的東西,是不需要讀太多的書的。你就算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如果連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都做不到,是沒有用的。
從宗教觀看企業生存之道
談談我的宗教觀。世界三大主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當然還有很多小教派。所有的正教,如果尋找他們中間的共同點的話就是“向善”——勸人要能夠做到善。我們只要做到有善為本,先可以不去讀佛學這些書,可以先不研究了,包括《圣經》你也不需要研究了,你先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做到以善為本,反過來講,如果你能做到以善為本,根本不需要信教。
由此我就想,如果我們做企業,知道該止的時候止,該進的時候進,如果作為企業家,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心,你的內心只要不亂,這個企業就不亂。反過來講,你的心只要一躁動,企業就開始躁動起來了,這種觀點也差不多20年了,我就說企業家控制自己內心的能力,是企業決策者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多元化也好,跨地域也好,民營企業是怎么死去的?無不例外是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謀大。
我們最終要追求什么?
另外,人最終要收獲什么?或者說為了什么?國家執政者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為企業,如果也讓你用八個字表述,我們的終極追求,我認為就是“創造財富、收獲尊重”。你不創造財富,作為企業的組織,你在社會上沒有存在意義與存在的能力;你沒有創造財富,就沒必要做企業了。但是僅僅創造財富是不夠的,還要收獲尊重,你做了一輩子企業沒有人尊敬你,你不承擔社會責任,你對老百姓沒有做過任何好事兒,你賺了錢多少錢對其他人有意義嗎?如果你收獲不了尊重,你創造財富有意義嗎?
作為人的層面,我也用了八個字來表述人對自己的價值標準,那就是“關愛生命、尊重自然”。
在2005年的時候,我給一個偉大的企業,我自己給他制定了4個標準,認為要做到四個高度統一才能成為偉大的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高度統一;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的高度統一;戰略目標和執行過程的高度統一。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