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汪江濤
七月流火,也有傾盆。南邊熱來西邊雨,一個人生活的是小氣候,眾人生活的叫大氣候。大國之間也講氣候,中美對話就提到兩國碳排放量占全球的一半,當然大國博弈之間,還有其他“氣候”。
上期專欄說起對銀行和券商的估值。內地券商的舊有印象,如孫權坐起江東者多,像武侯七出祁山“打江山”的少。事易時移,形勢倒逼,一眾“生長于斯”的區域券商,坐不住了,再怎么著也要折騰。
資本少、做不了創新業務怎么辦?那也要動動小宇宙,比如從低門檻、不消耗資本的資管入手?!但問題是,像最近“預測帝”李佐軍所說的,問題遲早要暴露的。
廣東證監局最近對聯訊證券現場檢查發現:聯訊證券以2.05億元自有資金,向股東關聯方海航資本提供融資,這里面還扯出世紀證券。
具體運作如下:首先,聯訊與世紀簽訂兩份定向資管合同;其次,世紀作為委托人,與中航信托簽訂兩個股票收益權回購單一資金信托合同,約定中航信托將信托資金用于受讓海航資本所持5200萬股渤海租賃的收益權;再次,海航資本與中航信托簽訂合同,前者將2.05億元渤海租賃收益權轉給中航信托,轉讓資金來自上述信托計劃募集資金,前者并將渤海租賃抵押給后者并為提供轉讓回購的質押擔保;最后,就在渤海租賃公告股權質押前兩天,聯訊將2.05億元自有資金劃入世紀在興業銀行開立的托管專戶,聯訊并向世紀發出投資指令,要求世紀投資上述信托計劃。
至此,資金鏈運作過程曝光,中航信托打醬油,聯訊證券是“兇手”、世紀證券成“幫兇”,海航資本乃“主謀”。
類似的券商“創新”,應該還有許多,蓋子還沒到全部揭開的時候。券商創新不是口號,也不是表面功夫,需要券商切實進行組織、人員、機制以及流程再造,有充足的風險管理。
截至7月11日,19家上市券商中有5家發布上半年業績快報。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增的包括宏源、東北、長江三家,雙減的是廣發,營收增而凈利潤減的是國元。
去年9月完成增發的東北證券,有點行業“奇葩”的苗頭:連續三個財報季增長驚人,去年凈利潤增速200%、今年一季279%、今年中期預計149%。東北證券上半年營收增長54%、EPS增長63%,其歸因于債券投資比重增加、自營收入大增,同時大力開展了兩融、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及約定購回式交易等創新業務。
宏源證券與長江證券貌似“低調”,分別簡單將增長歸于自營資管經紀創新業務增長,以及經紀與創新業務增長。在我個人印象里,宏源雖然由匯金系控制,但高管團隊較為穩定,董事長背景深厚、總裁投行出身(有點不明白的是它的新疆區內投行業務做得并不出色),從去年中報個位數增長到今年中報29%預增,宏源的業績踏上上升通道。長江證券則具備“九頭鳥”雄風,從去年三季度起,業績保持較高的兩位數增長,實屬不易。早年“尷尬增發”一幕似成過眼云煙,輔以股權結構優化、員工持股,長江證券算是不錯。
讓我有點意外的是,廣發證券營收與凈利潤雙減。其解釋說,經紀、資管以及兩融收入有增長,但投行收入大幅減少。從去年三季度以來,廣發證券凈利潤增速步入下降通道,由17.18%、6.4%、3.99%而-7.35%。這一方面有增長基數的原因,廣發流通總股本(59億股)居上市券商第四,市值排名第三,另外的主觀原因是什么?我相信不同的投資者,會有自己的看法。
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創新也如是。券商的業績特別是創新業務表現好壞,是表面財務呈現,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創新收入怎么歸類,成本收益比如何等等,都要具體分析。不僅要看面子,還要看里子。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