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懷洋
消費者在商店買到了劣質產品,應找商店還是生產廠商問責,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今在金融領域也發生了。
近段時間,業界最為關注的時間莫過于中誠信托30億礦產信托面臨兌付風險。中誠信托的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總額30.3億元,期限為3年,2011年2月1日成立。距到期日還有一年多時間,就因融資方振富集團曝出涉及民間高利貸,變得前景未卜。
之所以做出商店和廠商的比喻,是因為該信托計劃由工商銀行代銷。銀行就好比商店,信托公司就是產品的生產商,而購買產品的則是工行的大客戶。如果再進一步具化,就把工行看做是蘇寧,中誠信托看做西門子。這里有個活生生的例子,西門子冰箱的門出現質量問題,網絡紅人羅永浩拿起鐵錘砸向了西門子進行抗議。這個指向很明確,產品出現問題,應找廠商提出賠償。銀行作為代銷渠道,并不承擔責任。早在2009年,銀監會就發文明確表示信托公司在銀信合作中應堅持自主管理原則,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不得將盡職調查職責委托給其他機構。
事實上,工行在事件曝出之后,也聲明,工行只是代為推介信托計劃,不會“兜底”。這樣一個表態擊碎了我們長久以來對銀行的“美好愿景”。不破不立,銀行需要一改為他人錯誤埋單的陋習,真正作為一個企業來經營。其實,工行和中誠信托同為國有企業,工行這次堅決的喊不,不僅是國企之間的利益博弈,也呈現出了銀行與信托的矛盾。
但是有媒體報道稱,振富集團是由工行山西分行推薦的客戶,該信托計劃才得以由工行發行。雙方的對峙讓時間更加變得撲朔迷離。先不論事實的真相,在現今銀信合作中,的確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與銀行相比,信托公司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一些信托計劃也都是由銀行作為主導推動完成。在現實操作中,銀行受困于信貸額度限制,把信托公司拉入成立信托計劃,又將產品推薦給自己的私人銀行客戶。這種情況下,不過是借用了信托公司的一個牌照,銀行既推薦項目又銷售產品。可見金融總是要比實業更復雜,這就不能再以商店和廠商的理論來套用了。于情于理,銀行都應當承擔一定責任。但在這樣一個羅生門之中,責任的劃分卻并不那么容易。
中誠信托這次出事并非個案,在信托超常增長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這樣類似的事件。同樣,銀行與信托的反目也非偶然,而是銀信利益爭奪的必然走向。截至2012年一季度,信托業全行業信托資產規模達到5.30萬億元。信托不甘居于銀行的屋檐下,而銀行則垂涎信托的牌照。這種沖突在私人銀行體現的更為明顯。銀行擁有為數眾多的優質客戶,但為其量身定制理財服務,缺少產品自主權,所以銀行一直想要獲批信托牌照。
這種向上下游擴展的沖動并不只是在金融領域,各行各業都廣泛存在。京東、當當等電商紛紛自建物流體系,而物流巨頭順豐又自建電子商場。是盲目擴張還是行業成熟的標志,還需要時間的檢驗。無論如何,中誠礦產信托事件都給及時給銀信合作敲響了警鐘。更為重要的是,還給這兩類金融機構未來合作的走向開啟了新的視角。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