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君秀 深圳報道
148歲的英國老牌金融機構、全球最大的金融巨頭之一 ——匯豐集團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終于不堪負荷,過去兩年來不但裁減超過3萬名員工,而且還在全球各地變賣包括保險在內的45項資產,涉及資金數百億美元,以保持資本的充足嚴防危機。
這是匯豐控股(00005.HK)行政總裁歐智華上任后大刀闊斧精簡機構的大動作,匯豐控股是匯豐集團的控股公司。歐智華將匯豐在全球苦心搭建包括銀行、保險、基金等多種業務在內的混業金融徹底解體,重新退守至銀行業的“分業金融”時代。而在我國,金融各業務正在嘗試放開,同時不斷推出產品創新,在混業金融上摸索上路。
匯豐混業金融的成功使其一度成為金融界的“偶像”,如今偶像混業模式“坍塌”了,那么,到底是混業金融更符合發展趨勢和具有先進性,還是分業金融更安全能防危機?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立堅看來,“歐美金融是過度創新帶來危機,而我國金融創新還剛起步,混業金融是大勢所趨。”
到底哪種模式更好?實際上從來就沒有定論,只是不同環境和不同形勢之下市場所需不同。
瘦身不止
在剛剛以727億港元賣掉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的股份之后,匯豐又傳出將出售在印度壽險合營公司的股份。在過去的兩年中,匯豐已退出和出售了45項非核心業務,目的就是降低過去混業金融的業務結構的復雜性。
“我們一直在作戰略調整,以保持符合銀行業的監管規定,同時盡量為股東的利益著想。”對于公司不斷出售保險資產,匯豐控股內部人士稱,非核心業務資產一直在清理之中。
歐智華自2011年5月出任匯豐控股的行政總裁后,大肆調整公司架構,除了保險業務,還將包括零售銀行業務以及參股金融企業等非核心業務的出售剝離,專注從事全球的商業和批發銀行業務,從而徹底顛覆了公司的混業金融模式,重回了專注銀行的分業金融時代。
在外界看來,表面原因是巴塞爾協議Ⅲ的實施,匯豐需在2013年1月1日一級資本充足率達至9.5%。為了籌集充足的資本,匯豐自2011年7月、8月在美國大手筆出售業務,從而拉開了迄今仍未止息的“賣身”大動作。
在孫立堅看來,主要是經濟周期下行,歐美銀行業為了確保強大的生存能力,減少成本剝離非核心盈利業務,保留收益較高且穩健的批發銀行業務,以獲取利潤的增長,“為適應經濟周期的調整,縮減沒有效益的業務,保險行業是管理風險的業務機構,當整個經濟處在發展期時則發展得非常好,但當經濟下行時則收益下行,保險需求也相對減少。”
匯豐的業務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在銀行和保險上大手筆進入,還在基金、證券等金融行業滲入,但是龐大的業務布局及業務鏈條過長必然導致管控的不力,防火墻有時會名存實亡,匯豐被查處洗黑錢案,2012年末因此被美國監管部門罰款19.21億美元。歐智華承認匯控架構復雜,加上集團在多個地方提供多種業務,容易淪為不法分子洗黑錢的工具。
匯豐管理的失控,導致淪為跨國犯罪分子洗錢的渠道之一,從而迫使這家經營了148年的金融巨頭進行有史以來的最大重組,“我們的公司結構不適合現代世界的宗旨。”2月初,歐智華對匯豐的混業金融結構進行反思時說。
混業分業之惑
匯豐曾宣稱,一個理財賬戶能夠實現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多種金融業務。如今,這家世界混業金融巨頭即將要告別這種引以自豪的模式,踏踏實實地做回銀行的老本行。
在我國,大金融機構正在為爭取獲得多金融牌照而努力,而平安已經先行先試獲得了全金融牌照,繼收購整合深發展之后,正式邁向了綜合金融之路。
匯豐作為平安的前第一大股東,也是國內眾多金融企業曾經的偶像,但其驟然從“榜樣”耀眼的光環中變得暗淡失色,甚至成為杜防風險的前車之鑒。1月末,匯豐成立了一個“金融系統弱點委員會”(Financial System Vulnerabilities Committee),以增強自身的業務和防范風險。那么,“偶像”經營策略的改變是否意味著混業經營的失敗?
在孫立堅看來,匯豐瘦身之后轉向專注銀行業并非是對混業的否定,而是在不利混業金融的歐美當今的大環境下,根據經濟的調整對業務進行調整,未來在經濟周期上行的時候將會把其他金融業務撿回去。但是經過100多年苦心經營搭建的混業金融平臺,而且剝離的業務量高達數百億美元,要想撿回去將是何等艱難。
與歐美金融業截然不同的是,由于我國經濟仍能保持8%左右的較快增長,金融業的收益遠超其他各行業,其火紅的大勢仍然保持。同時,我國仍需大力進行金融創新,“實際上歐美是濫用了金融創新,需要重新調整。我們不是濫用而是沒有,我們的金融創新與歐美相比距離相差太遠了。”孫立堅把金融創新形象地比喻為廚師做菜,“歐美各種各樣切菜的刀都有了,廚師做出了美味佳肴;而我們是沒有刀,或者說是只有一把木刀……更談不上吃上美味佳肴。”
我國的金融創新一直在摸索前行,券商、銀行、保險、基金等相互代銷產品正在逐步放開,平安的綜合金融實踐中,其交叉銷售已產生可觀的協同效應,其他大的金融機構也在嘗試走向多金融業務。一位國內上市的大金融機構高管對本報記者說,混業金融在中國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未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當中,一些企業通過混業金融會做大做強。”
那么,到底是混業金融好還是分業金融好?
“這屬于公司自己的判斷,從來沒有定論,你做混業也可以做好,分業也可以做好。”接近匯豐集團的金融研究人士認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企業都會有不同的選擇。
一家擁有多種金融業務的大央企高管曾向記者表示,雖然出現過混業金融模式,但是并未出現共生的產品。也就是說,混業金融企業擁有各種金融業務,但實際上大多相對獨立,并未在企業內部實現真正的混業經營,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匯豐的重回分業金融,是否意味著歐美流行的混業金融不行了,我國的金融企業是否應該跟隨其而轉向?孫立堅認為,混業金融一直是把雙刃劍,一面為經濟作出積極貢獻,另一面,當經濟過熱出現泡沫的時候,混業的程度越廣,復雜性越高,增加了監管的難度,造成的信息不對稱越嚴重,從而產生金融風險甚至危機。
“問題的關鍵是信息不對稱,而不是混業金融。混業金融本身沒有任何問題,而是業務越復雜,越要強調對人的監管。”孫立堅認為,強調對金融家的嚴格監管,增加產品的信息透明度,才能從根本上防止金融創新以及混業金融之下的各種危機。
在經濟形勢較好的時候,許多金融風險都可以掩蓋,但是一旦經濟下行,金融機構的任何漏洞,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無論是分業還是混業金融,嚴密的監管以及防火墻都是第一位的。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