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
關于人民幣匯率,一個十分重要但卻被忽略的問題是,為什么次貸危機至今人民幣不貶值?
次貸危機之后歐洲、美國、日本的貨幣操作,無非是聯手操作利率,使之處于空前低的水平,另外就是歐元和日元匯率的顯著貶值。不僅如此,全球貿易和投資也陷入困境,國際貿易增速甚至低于全球經濟增速。
從購買力平價角度觀察,人民幣究竟是低估還是高估了?只要在全球主要國家走一走,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從中國外貿的國際競爭力來看,持續上升的匯率,人力、土地和資金價格,已使得中國外貿大致和日韓處于同一競爭線上。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由于制造業產業升級進展并不快,因此中國產品和日韓產品在品質上的差距并沒有顯著縮小,但價格優勢卻基本喪失了。
從人民幣國際化來看,越來越多的人可能對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第三極充滿興趣,但從清邁協議多邊化,到香港離岸人民幣的清算行模式,到人民幣跨境購銷的代理行模式,到新近雙邊掛牌和交易模式,人民幣國際化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因素仍然橫亙在前:資本項目難兌換、人民幣匯兌清算安排的復雜性,以及境內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我們不否定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意義,但要清楚地看到:應對新常態調整匯率水平,是近渴;人民幣國際化,是遠水。
從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來看,2012年和2013年,人民幣分別升值2%和8%,這使得中國外貿雪上加霜。我們必須看到,至少連續兩年,我們的海外順差大于結售匯順差,這可能暗示著資本已開始外流。
因此,繼續維持人民幣強勢,應該說很大程度上是有損于中國經濟轉型的。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央行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是繼續維持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浮動;二是推動人民幣在波動中溫和貶值;三是毫無征兆地、夠力度地一次性貶值,例如貶值15%~20%,使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回到95~100。
貶值之后,有國際壓力怎么辦?很簡單,我們要考慮清楚:在貶值暫時挨罵,和不貶值挨打這兩者之間,到底選擇什么?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美元的持續走強,以及新興國家貨幣的持續疲弱,使得人民幣適度貶值的必要性日益增加。次貸危機之后,人民幣累計升值已足夠多,而經濟下行仍未到轉折點。人民幣走出了持續的升值+高利率的走勢,使得資產價格和企業資產端持續萎縮,幾乎和全球主要經濟體背道而馳。攝影記者/王曉東(作者系北師大教授)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