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近日,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意外”吃緊,給市場極大震撼,雖然暫時平復,但銀行的“錢荒”真的過去了么?
從表面上看,這次“錢荒”事件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的博弈。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者”,在此期間堅持“盤活存量”的大原則,而這個原則是基于對市場資金總體充裕的判斷。對于央行的這個判斷,筆者表示認可,但問題關鍵在于盤活存量資金是否可行。筆者認為,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等方式替代傳統儲蓄產品,已經在利率市場化的道路上踐行了多年,大多數儲戶也獲得了遠高于央行基準存款利率的收益。對于銀行來說,要想吸納市場上的存量資金,只要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即可。但是銀行不能無限提高理財產品收益,因為提高了資金成本后,銀行將面臨巨大的資金運用壓力。
如果沒有合適的信貸資產做支持,銀行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就是無本之源。因此,筆者認為,此次銀行“錢荒”背后更重要是資產質量存在問題。這里說的資產質量不是不良貸款的概念,而是銀行資產的收益和期限結構與銀行資金的成本和期限結構不匹配。從2009年至今,銀行將太多的錢投到長期低成本的資產上,如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等,為今天銀行流動性風險爆發埋下隱患。這背后反映了銀行近幾年來重規模、輕效益的粗放經營思路。所以,盤活存量資金從方法上看不難,難在銀行能否獲得足夠的高收益資產支持。
為了盤活存量資金,銀行需要提高吸儲能力;為了提高吸儲能力,銀行需要提高信貸資產收益,也就是提高貸款利率。因此,有不少人提議推進利率市場化作為解決手段。根據本文前述觀點,利率市場化似乎也是盤活存量資金的理想措施。但筆者認為,雖然利率市場化是改革發展的大趨勢,應該積極推進,但是同時也應注意當前的經濟形勢,注意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非對稱影響,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推行利率市場化。
當前金融脫媒趨勢明顯,大企業主要通過直接融資獲取資金,因此銀行要想提高貸款收益,只能開發中小企業客戶。而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存在GDP增速放緩,經濟結構性調整,外需疲軟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小企業普遍效益下滑,企業貸款需求下降與融資渠道狹窄并存。不幸的是,大部分從事實業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窄,對銀行議價能力弱。在此現實環境下,如推行利率市場化,一方面勢必抬高銀行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小企業勢必成為銀行最主要的成本轉移對象。
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似乎與解決銀行“錢荒”無關,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只有中小企業融資市場發展了,實現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才能使中小企業擺脫當前申請銀行貸款時面臨的“最后通牒式”的被動局面,才有望形成相應合理的風險定價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得到保障。在這方面,中小企業私募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融資工具是一個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如果中小企業風險定價問題得以妥善解決,輔之以相應的償債保險機制,那么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決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后顧之憂,銀行才有可能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投放,才能降低對國有企業、政府平臺貸款等長期低收益資產的依賴度。只有銀行貸款收益提高了,銀行盤活存量資金的能力才有保證。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