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軍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1988年從零起步,創業于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城市深圳,中國平安迅速崛起為中國金融業的奇跡。
中國平安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但它卻是業務種類最為齊全、創新能力最強、也最具想象力的金融機構。它經歷了次貸危機的洗禮而變得更加成熟。正如深圳平安金融大廈將挑戰中國建筑最高度一樣,平安集團從來沒有放慢自我變革、自我挑戰的步伐。
平安過去25年的成長,可以歸結為三大關鍵成功因素。
第一,國際化。馬明哲起了個英文名Peter,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表明了企業領導對待國際化的心態。在平安的100位高管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海外。針對引入國際團隊的融合挑戰,平安提出要為國際人才提供“國際標準的球桿”,包括給予發揮才能的職位、配備工作所需的資源、國際水準的薪酬等。平安之所以在管理上能夠國際化,這和其股權結構的國際化是分不開的。國際化的管理,給了平安一個不一樣的起點。
第二,制度化。對制度與流程關注不足,是中國企業的通病。在平安金融培訓學院的大堂里,擺放著孔子和愛因斯坦的頭像:孔子代表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愛因斯坦代表現代科學精神、制度和理性。平安特別注重平臺的力量。馬明哲說過:講在嘴上的制度是給人聽的,寫在紙上的制度是給人看的,落在流程上的制度才是可靠的。他還指出,“小勝靠個人,中勝靠機遇,大勝靠平臺”。平安非常注重借鑒世界一流公司的經驗來提升自我。從1997年開始平安聘用麥肯錫作為戰略與管理顧問。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平安還聘用了不少麥肯錫的員工擔任平安的干部。
第三,擁抱變革。變革是商界永恒的主題:擁抱變革,變革就是機遇;逃避變革,變革就是夢魘。在中國的金融機構中,平安是最具創新與變革勇氣的,其對信息技術的深刻理解也極富遠見。平安投資10億元、耗費10年建立了超前的“后援中心”,整合了4000萬個人客戶和400萬公司客戶資料,參觀者絡繹不絕,幾乎成為金融界人士的旅游景點。要知道,為實施后援中心的建設,平安要面對工作地點轉換、崗位分流,甚至導致一些專業干部和員工流失。離開遠見和執著是很難完成如此大的項目的。
展望下一個25年,平安已經具備一流的條件和基礎,通過擁抱變革、大膽創新,平安完全可以在下一個25年創造更多奇跡。
第一,迎接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正在重塑當今的商業現實,引發顛覆式創新機遇。在互聯網金融這場大變革中,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有速度和創新優勢,但缺乏金融專業能力和牌照;大型銀行有規模和專業優勢,但缺乏創新的動力、能力和機制。平安,兼具創新能力、對互聯網的深刻理解和綜合金融優勢,將具有領先創新的巨大空間。這是一次改寫金融業版圖的歷史性機遇。平安陸金所的成立,標志著平安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
第二,抓住金融市場化機遇。中國金融業存在兩大管制:一是利率管制,一是對民營資本的限制。在重啟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化是大勢所趨。近年來興起的影子銀行,已經是金融市場化的前奏。隨著金融管制的解除,那些擁有速度優勢、創新優勢、業務范圍經濟優勢的金融機構,將獲得更大成長空間。對平安而言,金融市場化不是挑戰而是機遇。
每次參加平安的活動,都能感受到平安的服務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團隊精神和創新活力。這是平安不斷前進的內生動力。
祝賀平安25歲生日,贊賞平安為推動中國金融創新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期盼平安永葆創新與變革激情,譜寫中國乃至全球金融業新的傳奇。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