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評論
10月9日,北京市土地儲備中心網站發布公告稱,因故暫停北京市順義新城區第21街區地塊(原大龍地王的一部分)的掛牌出讓活動。業界認為,北京政府此舉很可能是想給火熱的土地市場降降溫。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北京最受關注的“降溫”舉措,還屬“自住型商品房”的推廣。北京寄希望于加大自住型商品房的供應,平抑高漲的地價和房價。
“自住型商品房”推出,購房者拍手稱贊,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房企對于“自住型商品房”項目卻持觀望態度,因為項目只限定了銷售價格,卻沒有限定土地價格,而土地又是通過拍賣競爭而來。一邊是不斷增加的土地成本,一邊卻無法提高售價,房企的利潤被壓縮了,并且還存在為壓縮成本而降低房屋質量的隱患。
而另一廂,據媒體調查報道,2011年銷售的北京首個“限房價、競地價”項目——中國鐵建長陽國際城被爆出偷賣偷租的現象,兩年前1.25萬元/平米的價格,現在轉手可賣2.1萬元/平米,90平米戶型轉手可獲利70余萬元。“自住型商品房”對于部分人來說并不是用來“自住”,而是利用與市場價格的巨大差價來獲利。首個“自住型商品房”項目的現狀也顯示出,這類新鮮事物還存在管理漏洞,準入和退出制度如果不完善,建再多的“自住型商品房”,只能成為各方爭搶并用于牟利的對象。
一個好的制度,能夠使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而“自住型商品房”旨在解決“夾心層”家庭住房困難人群,目前北京土地市場正大力推行和試點該類型土地,但卻缺乏相關的配套政策出臺,對購買人群的限定、如何準入,如何退出,都是業內關注的熱點。
有消息稱,北京正研究“自住型商品房”的管理辦法,可能采取“寬進嚴出”的方式,來保證限價商品住房的自住功能。
而記者認為,“自住型商品房”配套政策不僅要限房價、限購買資格,同時也要限地價,設置一個土地收益的合理上限,讓開發商有利可圖,積極加入到建設隊伍中來。未來“自住型商品房”將占到市場的40%-50%的供應量,如果這一部分市場被管好了,也無懼高地價對中、低端市場的沖擊,對“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撐、低端有保障”三軌制的市場格局形成將奠定良好基礎。
新京報記者 袁曉瀾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