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5日電 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大勢•大事•大市——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9月24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在會上就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與全球經濟治理等發表演講,全文如下:
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會。我主要談三個問題,拋磚引玉。
一、關于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有5年。世界經濟開始走上緩慢復蘇的道路,但有一些隱憂值得關注。主要問題在哪里呢?
(一)當前,世界經濟低速增長,貿易和投資在谷底徘徊,復蘇動力不足,下行風險不小。先看貿易和投資。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今年初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約1.3萬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8%,投資額再次回到2009年經濟低谷時的水平。世界貿易2012年僅增長了2.0%,和2011年的5.2%相比明顯放緩,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和歐元區前景的不確定性,是導致世界貿易增長減速的主要原因。相較危機之初以二十國集團(G20)為代表的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當前主要經濟體因復蘇程度參差不齊,經貿、財政、金融等政策取向走向分化,全球宏觀經濟的協調與合作難度加大,這進一步增加了世界經濟前景的未知與變數。
從美國的情況看,各項指標表明,經濟復蘇漸趨穩定,失業率也降到7.3%。美聯儲9月初發布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指出,受樓市和個人消費回暖帶動,今年7月初到8月下旬,美國經濟延續溫和增長態勢。但這并不等于美國經濟可以高枕無憂。力度超過預期的財政整肅、可能早到的美聯儲加息、疲弱的外部環境和嚴重的結構性失業都是美國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顯示,2013年美國經濟增速將從2012年的2.2%放緩至1.7%。
歐洲的情況更不容樂觀。2012年歐元區陷入二次衰退,全年GDP下降0.6%。2013年第二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3%,為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的首次增長,但除德國和法國經濟向好,大部分歐元區重債國的經濟依然在衰退之中。部分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銀行聯盟”等關鍵的結構性改革仍處初級階段,歐元區要想迎來經濟復蘇依然前路漫長。
日本的“安倍經濟學”通過印鈔購買政府債券及其他資產,暫時提振了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但總體效果很有限。IMF預計2013年日本經濟增長1.6%。日本政府債務GDP占比已達250%左右,如日本進一步擴大財政刺激規模,勢必加劇財政負擔,威脅財政可持續性和未來經濟增長。
西方復蘇形勢堪憂,也給作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新興經濟體帶來了麻煩。受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10月開始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預期的影響,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面臨資本外流、增長放緩、通脹加劇等多重挑戰。印度央行已加息至7.5%,仍然無濟于事。
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消費者。盡管2013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將溫和回升至5.3%,但發達經濟體增長仍將保持在2012年的1.2%,這意味著制約全球經濟的消費不足問題揮之不去,全球經濟再平衡和全球經濟迎來真正復蘇仍需較長一段時期。
二、關于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與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經濟版圖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出現的變化和調整。
當代國際經濟金融秩序是二戰后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大國協調建立的,其理念主要來自新自由主義思想,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念,也主要體現西方的利益和訴求。新自由主義思想重視國際經濟金融規則中所謂的“程序正義”,只相信市場,忽視不同國家的實際國情和發展階段,在要求各國市場向商品和資本開放的同時,未能為市場迅速開放導致的經濟安全與金融穩定提供足夠的制度保障。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暴露出全球金融體系的自由化、無序性、過度創新以及金融監管失效與滯后等深刻弊端,證明現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對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預防與調節能力的缺失和不足。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國際金融危機也有積極作用,那就是它如同催化劑,激發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金融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和構建國際經濟金融新秩序、建立新規則的要求與呼聲。2009年的G20匹茨堡峰會宣告,G20取代“西方主導、美國治下”的G8,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這意味著全球經濟版圖的重新書寫,以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南非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經濟體,開始參與到制定國際經濟金融新規則的歷史變革進程之中。
G20開啟全球經濟秩序和經濟治理新篇章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數年來這個治理平臺通過設定共同目標、協調立場行動,對遏制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與惡化,對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遠來看,作為當今全球經濟治理“最大公約數”的G20峰會機制,為“東西南北”各種力量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對話協商、務實合作的多邊平臺和全球經濟治理的長效機制。這將在推動IMF、WB、WTO等傳統國際經濟金融貿易組織進行變革,解決全球經濟發展失衡等深層次矛盾,重塑更加平等、公正、有效的國際經濟金融新規則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全球政治經濟治理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西方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不甘拱手讓渡權力,對變革態度趨于曖昧,導致G20這一全球主要經濟治理平臺有時會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尷尬境地。IMF份額改革迄今未能兌現,國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在國際經濟金融格局尚未發生根本轉變的情況下, G20要想平衡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有效承擔起協調全球宏觀經濟政策與構建全球經濟金融新秩序的歷史責任,任重而道遠。
三、關于中國的經濟前景
對于中國而言,國際金融危機雖然給當前經濟發展帶來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最復雜的外部環境,但同時也為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土耳其等一批新興大國參與變革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迅速積極應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成為亞洲經濟與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40%,樹立起重信守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作為國際事務與國際體系重要建設者、參與者的地位日趨凸顯。
近來,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2012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8%,今年上半年為7.6%。這其中既有中國經濟基數和體量業已相當龐大的原因,也同國際經濟形勢嚴峻復雜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相關。今年以來,部分國際機構和經濟界人士發表了一些看衰中國的觀點和言論,這不是對中國缺乏了解,就是想摸黑中國。
當前,中國經濟的確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地方,但中國政府頂住壓力,并未對經濟進行大規模直接干預,或采取大的經濟刺激措施。正如習近平主席在G20圣彼得堡峰會上所言,如果中國繼續以往的發展方式,會有更高的增長率,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問題。
面對外部市場低迷、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復雜局面,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沉著應對,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綜合施策、精準發力,著力釋放改革紅利,積極促進結構優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這些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積極舉措,已展示出積極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4%,城鎮新增就業725萬,失業率穩定在5%以下,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之內;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持續數年超過城鎮居民;內需增長總體穩定,對經濟增長貢獻得到加強。環顧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表現,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稱得上優秀。
展望未來,中國的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諸多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是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在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中國經濟長期看好的根本原因。二是經過長期發展與積累完善,中國在法律政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勞動資源儲備、教育普及程度、產業配套能力、信息化水平、研發與創新能力等經濟發展要素領域,逐步培育出國際競爭的綜合優勢。三是這些年來中國政府日益重視民生問題,努力增加百姓收入,積極推進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這些舉措不僅將實現擴大內需與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還能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四是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更加積極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全球治理朝著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發展創造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五是中國始終把堅持改革開放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持久動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紅利和內生動力將得以持續激發、釋放。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持續推進,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與合作舞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將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將達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逾4億人次。我相信,這樣的美好前景是中國與世界的共同期待。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