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九個怎么看·專家訪談錄③)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
本報記者 吳秋余
我國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增長潛力,自主創新能力正在逐步增強,經濟發展前景光明
記者: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進入了轉型升級關鍵時期,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前景?我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侯永志:從世界范圍來看,確實有一些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中等國家平均水平之后,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之中。但我國有自己的優勢和特殊性,經濟發展的光明前景不容置疑。
首先,我國經濟增長依然會有強大的需求拉動力。我國是第一人口大國,居民消費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這說明未來我國依然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增長潛力。另外,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將帶來廠房投資、設備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進一步增長。
其次,未來我國經濟增長依然會有強大的供給支撐力。雖然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依然可以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高的國內儲蓄水平;雖然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已開始下降,但勞動者素質卻越來越高。
此外,隨著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正在逐步增強,這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
結構調整有所改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升,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現代裝備制造業有明顯進步
記者: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調整?
侯永志:近年來,我國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經濟結構狀況有所改善,主要表現在: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升,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現代裝備制造業有明顯進步,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城鄉一體化發展有所加強,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有所增多。
當然,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還遠沒有到位,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和進一步加快步伐。結構調整的攻堅方向有三個:一是以提高居民收入、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為主要手段,增強居民整體消費能力,擴大內需市場;二是以廣泛應用既有高新技術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成果為支撐,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三是以增強欠發達地區“造血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為依托,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把發展建立在生產率提高上,建立在成果公平分享上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侯永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內涵相當豐富,其中至少有兩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構造依托于高生產率而不是低要素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以突破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瓶頸”約束。二是構造有利于廣泛參與、成果共享的包括產業結構體系和收入分配體系在內的經濟體系,以鞏固和加強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前者涉及經濟增長,后者涉及收入分配。
在現代經濟中,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系是重要、復雜和難以把握的關系。沒有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存在分配的對象,公平的分配只能成為“理想”;沒有公平的分配,增長就難以長期維持。近年來,發達國家屢屢出現大規模游行示威,表明它們也沒有很好地處理增長和分配的關系。
要特別注意并防止污染產業向大江大河上游的生態屏障地區轉移
記者: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差異較大,我國應當如何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
侯永志:我國區域發展差距的形成由來已久。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支持下,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有了一定的縮小,但絕對差距依然很大,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愿望相當強烈。這是積極的一面。但我們要看到,發展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必須摒棄舊發展模式的背景下,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要通過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鼓勵沿海地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增強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加快這些地區的發展;二要消除人口跨區域遷移的制度性障礙,促進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向經濟和人類活動承載力更大的地區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并防止污染產業向大江大河上游的生態屏障地區轉移。
改革是發展的最大動力,下一步改革應圍繞改進效率、增進公平展開,更應突出增進公平
記者: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應該重點推進哪些領域的改革,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
侯永志:我國的改革已推進了30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也基本建立,但改革的使命并沒有完成,因為在當前的體制結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因素。
下一步的改革,應圍繞改進效率、增進公平展開,而且應把增進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鞏固市場基礎制度,讓價格信號更好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要加強市場監管制度建設,規范各類市場主體行為,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消除企業生產經營的負外部性;要健全市場調節制度,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預見性、科學性,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要完善成果分享制度,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以筑牢社會和諧的基礎,為經濟持續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應改善收入分配關系,促進居民收入增長,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費傾向
記者: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逐漸降低的背景下,我國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提振內需?消費能否成為未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侯永志:提振內需涉及很多方面,需要改善商品流通和配送的硬件系統,需要發展新型消費業態,需要采取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刺激消費,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及其消費傾向。這就要一方面創造更多的高收入就業機會,改善收入分配關系,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完善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消除城鄉居民的后顧之憂,切實提高他們的消費傾向。
在一個以產品剩余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體中,擴大消費有助于經濟增長;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從長期發展的視角看,經濟增長也離不開投資和技術進步。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