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劉先云) 7月21日“CCER/CMRC中國經濟觀察(CEO)”第30次報告會特別專場在北京大學舉行。會議邀請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宋國青教授,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等專家學者,就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原因和教訓、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短期宏觀形勢和有關宏觀數據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和討論。
8%的年均增速可期,但需克服各種經濟、社會、制度問題
會上,林毅夫再次論述了他先前對中國前景的樂觀看法。他認為中國還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長的潛力。這個觀點之所以會被有些學者懷疑的原因有二。一是還不曾有任何一個國家曾經維持50年年均8%以上的增長;二是高速增長的國家,在人均收入按購買力評價計算達到1萬美元左右時,增長速度都放緩。
他認為,從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來看,一個國家的增長速度決定于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速度,而一個發展中國家增長潛力,不是從收入水平來看,而是從后發優勢的大小來看。以1990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 當日本、德國等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時,其人均收入已達到美國的65%;而我們達到1萬美元時,人均收入還不足美國的25%。所以,同樣是1萬美元的水平,其后發優勢潛力相差甚大。
林毅夫指出,當然,能否把潛力變為事實還需要我國充分利用后發國家的優勢來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需要克服作為發展中、轉型中國家所必然存在的各種經濟、社會、制度問題,給穩定、健康、快速、可持續的發展創造條件。
國企仍是“走出去”的主力軍,企業“走出去”應該堅持市場化原則
易綱在會上分析指出,從“走出去”的構成來看,隨著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發展,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將更加注重獲取先進技術、品牌、市場和進行產業鏈整合等,“走出去”將由單一的資源需求,向多元化目標過渡。考慮到中國本土投資回報率較高,中國企業為什么還要“走出去”的問題,從發揮比較優勢、分散風險、對沖風險、整合產業鏈等角度來分析,“走出去”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是有比較優勢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主體來分析,國有企業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截至2010年末,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國有企業占66%;在海外并購方面,央企占據并購數量的1/3和并購金額的80%。未來我國民營企業、非央企、非國企增長速度也會加快,無論是在競爭力上還是在增長方面它們的表現都將更加突出。
易綱總結企業“走出去”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企業“走出去”應該堅持市場化原則、尊重市場規律,將本求利。第二、產權歸屬要清晰,責任明確,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誰決策,誰負責,誰承擔風險,誰獲得收益。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和公司治理結構,防范道德風險。第三、“走出去”項目應能承擔合理融資成本,確保現金流覆蓋成本。第四、保障資金安全與合理收益。安全第一,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第五、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公益事業、企業形象、教育培訓、當地員工等問題。第六、特別注意對外投資的安全問題。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