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選擇“分賬”制度并不保證每個人對養老資產管理得更好,但可以減少政府失靈 ]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組成。1997年設立個人賬戶的立意有兩個,一是希望通過職工在職時個人賬戶基金積累減輕下一代的負擔, 一是通過個人賬戶形成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制度運行十六年了,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參保人也不關心個人賬戶與繳費年限、繳費基數與費 率的關聯,人們更傾向于關心養老金總體水平。
個人賬戶制度與社會統籌混合在一起并且個人賬戶只按一年期銀行利息率記息,引起了宏觀效率損失和個人權益的損失。個人賬戶按一年期銀行利率記 息,將職工繳費這筆長期資金的收益短期化,過去十幾年一年期銀行利息率不到3%,社會平均工資增長度則達15%左右,這一差別引起了四個問題:一是參保人 絕對收益受損,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相對社會平均工資下降;三是因為個人賬戶收益率盯不住工資增長率,而成為一個比現收現付制度更貴的制度,引起宏觀效 率損失;四是因為與社會統籌混合在一起,個人賬戶制度沒有激勵的作用。
走到今天,個人賬戶制度需要反省和重新安排,可能的選擇有三個:實賬、空賬和分賬。
做實個人賬戶的利與弊:積累制度優于現收現付制度的條件是其收益率盯住工資增長率,而不是通貨膨脹率。按照制度的設計,我們應該選擇繼續做實個人賬戶,同時做實個人賬戶是唯一有可能使個人賬戶的收益率盯住工資增長率的選擇。但是,做實個人賬戶難處多多:
一是做實個人賬戶需要付出轉型成本。目前且不說轉型成本從哪里來,連轉制成本是多少都沒人說得清,轉型成本成了一筆糊涂賬。
二是做實個人賬戶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基金管理和決策制度。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混合制度的情況下,只能是集中管理,但決策的機制卻難以形成,投 資盈利皆大歡喜,但如果投資虧損,誰能擔得起決策失誤的風險?東北三省做實個人賬戶卻遲遲不能解決基金保值增值的問題就是一例。
三是投資收益率盯住工資率是很難的。與荷蘭、澳大利亞等高收入國家不同,那里工資增長速度低,養老基金收益率盯住工資增長比較容易。相反,在可以預見的二三十年內,由于中國經濟仍將以較高速度發展,因而實賬制度很難做到有效。
名義賬戶制度或空賬制度也是一種選擇,但空賬制度同樣會陷入記息率高與低的兩難選擇。名義賬戶制度的好處是不存在轉制成本和基金管理的風險。但 如果與社會統籌放在一起,名義賬戶也一樣不能解決激勵不足的問題,這是它的第一個問題。名義賬戶因為沒有資金積累,所以只能記名義的利息率,問題是記入較 高的利息還是較低的利息?想象一下目前個人賬戶的情況就知道,因為沒有基金,所以沒有投資收益,因為沒有投資收益只能記入較低的利息,這樣,參保人的利益 受到極大損害,工資增長率與記息率的差距越大,參保人的利益受損越大。記入較高的利息率則意味著制度未來的負債更大。賬戶制度可以是名義的,但這些負債卻 是真實的,具有硬約束的。
名義賬戶制度是瑞典人創造的。瑞典當時的難題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下在65歲法定年齡前提前退休的問題。瑞典模式下,企業和個人繳費記入個人名 下,保費用于已退休人口的支付,因而稱為名義賬戶。名義賬戶記入的利息與工資增長相同,謂之收入指數。如果一個人終生能享受收入指數,他的養老金就會達到 制度設計的53%的替代水平。
但瑞典模式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自動平衡機制,即以75年為周期的預測資產與負債平衡為準,每年滾動預測一次,任何時候發現制度的資產大于或小于 負債時,開始啟動平衡機制:如果資產大于負債,將給個人賬戶記入高于工資增長率的利息率;如果資產小于負債則給名義賬戶記負利息率,直到資產負債平衡。不 幸的是,數據表明,名義賬戶制度建立以來的這十幾年,更多的情況是負債大于資產。比如2012年以前的6年內,有3年記負利率,而工資則是年年增長的。這 就意味著,名義賬戶的名義積累額慢于工資增長,未來養老金達不到預期的水平。必須指出的是,名義賬戶制度并沒有解決激勵問題。1999年65歲以前開始提 取養老金的人口占退休人口的10%,65歲以后的占77%;2006年這兩個指標分別為23%和60%。
個人賬戶制度不管是實賬還是名義的,與其說是激勵,還不如說是約束,因為它將制度的責任轉移到了個人身上。正是因為約束力不夠,2011年瑞典 的橘皮書說瑞典政府正在討論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75歲。瑞典名義賬戶的權益不能繼承,如果一個人在他賬戶的權益用盡之前不幸去世,他賬戶的權益由他年齡 組的人共同繼承,以防止一些人的長壽風險。這可能是人們傾向于早些領取養老金的部分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瑞典模式繼承了改革前社會養老保險的大量資 產,這些資產的投資收益為名義賬戶在好的年景下記入高利息提供了條件,而中國是缺乏這一條件的。
總之,無論是選擇實賬還是空賬,只要與社會統籌放一起,都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實賬不能有效解決基金的投資收益問題,空賬更不能,所以,都不能 有效解決未來的養老收入問題;參保人受損卻沒有人受益,這是宏觀效率的損失。但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是強制的,如果不能做到有效,則是政府干預失靈。
還有一種選擇,是將個人賬戶從基本養老保險中分離出來,社會統籌留給政府,個人賬戶交給私人部門。分離出來的個人賬戶又有兩種選擇,或者并入現行的企業年金制度,或者建立繳費環節和投資環節免稅的自愿性個人養老賬戶制度。
并入企業年金又有兩個選擇,一是強制性的,一是自愿性的。如是強制性的,在目前推行不易,如果是自愿性的,則會有許多企業不愿推行。稅收政策支持下的自愿性個人養老賬戶可能更為有效。
2010年城鎮有90%的家庭儲蓄率達20%以上,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利用中國居民高儲蓄的偏好,這些家庭的參保人會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個人養老賬戶。較之于企業年金將有更多的人能從稅收優惠政策中受益,更接近公平。
選擇“分賬”制度并不保證每個人對養老資產管理得更好,但可以減少政府失靈。第一,它厘清了政府和個人的責任關系,政府對公共養老金負責,個人 對自己的錢負責;第二,減少了因中國工資增長率高于賬戶收益率引起的效率損失;第三,可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的費率;第四,給了參保人更多的自由決策權力, 提高了個人的福利。自愿性原則下,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參保人可以暫時不繳費,他們的即期收入可以增加,從而可以增加社會總福利。個人也可以更多享受投資決策 權。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