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莫豐齊
今年3月29日,63歲的富士康掌舵人郭臺銘身著深色西服,佩戴黃色祭帶,在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雙手合十,上香,下跪,向關公像虔誠叩首,祈望富士康能順利渡過各種難關。
但關帝似乎還沒有給郭臺銘足夠的護佑。5月以來,臺灣和碩聯合科技不斷贏得蘋果人氣產品iPhone4S和iPadMini的代工合同,讓富士康作為蘋果最大代工企業的地位面臨嚴峻挑戰。鴻海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當季營收為8090億新臺幣(約合270億美元),同比下滑19%,創近10年來最大跌幅。媒體稱,蘋果將部分產品的代工制造從富士康轉移到和碩集團,顯示蘋果與富士康一度牢不可破的關系出現裂縫。
此前,富士康在今年年初暫停了中國絕大部分工廠的招工,原因是蘋果iPhone5生產進度放緩。凡此種種,都讓郭臺銘倍感頭痛。
富士康代工模式之困
有業內人士稱,在代工這個看家本領上,已經發展成巨人的鴻海正在喪失優勢。而英國《金融時報》更是直言:鴻海是否已經告別巔峰時期?
安邦咨詢安邦董事長陳功告訴《企業觀察報》說,“可以說富士康模式已經走到頭了。”他稱,富士康的銷售額和利潤率不太可能很快好轉。雖然富士康暴露問題還并不意味著富士康及其代工模式將一筆勾銷,但其困境是系統性、長期性的,這為中國所有單一從事低層次代工的企業,敲響了響亮的警鐘。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暨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說:“富士康正在過一道坎。這道坎過得去,富士康無憂,這道坎過不去,富士康也有可能沒有明天。”
“血汗工廠”標簽揮之不去
富士康正面臨建廠以來最復雜的局面。在大陸,富士康幾乎已成負面典型。這家最能代表中國改革開放下勞動力成本紅利的公司,過去幾年成為“臭名昭著”的“血汗工廠”。郭臺銘的鐵血管理乃至整個企業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0年發生的12連跳,像惡咒一樣揮之不去。
富士康各地廠區一直還在“出事”:員工跳樓,群體性糾紛接二連三。郭臺銘面對媒體直言:“百萬員工讓我頭痛得要死。”
陳功說,江西廠區千名工人上街抗議工資和待遇不公,太原廠區上千工人與保安群毆等事件,表明富士康的管理已經陷入困境。
陳乃醒說,富士康頻頻出事的背后是中國勞動力結構已發生質的變化。“80后這一代年輕人,背后都有父母甚至爺爺奶奶撐著養著,他們的耐受力比上一代農民工已經大大降低。受不了的時候,便可能發生跳樓與罷工等過激行為。”
據深圳市政府的調查數據,富士康員工中80后已占總人數的91.3%,其中入職半年之內的員工人數達22萬之多。這種員工結構的變化,讓富士康的軍事化管理一時難以適應。
不良率攀升凸顯模式之困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蘋果因外觀不符合標準以及功能不良等問題,向富士康退貨的規模達到500萬部。如以每臺手機返工費用200-220元計,損失至少達到10億元。
富士康官方并沒有承認大規模返工,但有富士康內部人士透露,iPhone5要求良率90%,但富士康加工產品一度跌破80%,因而成批被要求返工。由于iPhone5良率太低,之前許多生產線停工,最少時開工率僅為15%左右。2012年9月和10月,生產iPhone5的太原廠區與鄭州廠區分別舉行大規模罷工,原因就在于質檢部門質量控制標準“過于嚴苛”,員工對被要求加班趕工不滿。
為保證良率,郭臺銘換掉了原先負責iPhone訂單生產的iDPBG事業群總經理鐘依華。此外,他還于4月16日親自來到深圳觀瀾廠區,提出了“提升良率、專業培訓、凝聚士氣”12字主張。郭在觀瀾設立辦公室時表態:“如果良率達不到要求就不走。”
陳乃醒分析,不良率失控背后的原因,還是“缺人”。過去,富士康能實現“赤字接單,黑字出貨”,多年保持30%甚至60%的增長,主要靠的是大陸人力等資源成本較為低廉。但現在,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工流動太快,流水線上生手太多,良率自然無法保證。這從另一個側面凸顯富士康賴以生存的代工模式正遭遇嚴峻挑戰。
過分依賴蘋果嘗苦果
蘋果是富士康的最大客戶,雙方曾有近十年“鐵一樣的關系”。今天,蘋果突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蘋果將部分產品的代工制造從富士康轉移轉移到和碩,表明富士康正在品嘗過分依賴蘋果的苦果。
而富士康已患上“蘋果依賴癥”,近年富士康40%以上的業務由蘋果拉動。去年第四季度,富士康的銷售額有30%來自iPhone,這在短期內拉動了富士康銷售的增長。
但蘋果對于富士康的壓榨也達到極致。蘋果利潤率從2007年iPhone發布時的15.4%上漲至2011年的30.8%,而富士康的利潤率同期從2.7%下降至1.5%。一臺iPhone4S出廠價格約360美元,富士康只能獲得其中的7美元。今年一季度,富士康營業利潤率跌破1%,僅為0.9%。
富士康雖有一流工藝,但因沒有核心技術創新以及自主品牌,只能充當苦力受制于人。郭臺銘沒有膽量和蘋果叫板,因為富士康只是蘋果代工的選擇之一。
除蘋果以外,鴻海另有40%的業務來自正走下坡路的個人電腦(PC),這一塊對業績增長貢獻很小。代工筆記本電腦的毛利,由20世紀90年代的約20%萎縮到現在的5%以下。
近年蘋果增長放緩,韓國三星智能手機銷量超越蘋果。可韓國三星不僅不是富士康的客戶,而且還是死對頭。三星市場份額每增大一點,郭臺銘碗里的“羹”就少一點。這讓郭臺銘也睡不著覺。
蘋果還提出“返回美國”,著手把旗下產品的生產線帶回美國。這都給富士康造成很大壓力。
陳乃醒說,對全球產業鏈而言,有蘋果這樣的品牌企業存在,另一頭就一定會有代工企業存在。但問題是,這家企業是不是一定就是富士康?代工產業是不是就一定會給中國人做呢?
招工難成公開的秘密
富士康面臨的所有困境中,最難解開的死結,是中國日益短缺的勞工供應。
代工產業其實只能于特定經濟階段與環境相適應。代工需要如海綿般吸納勞動力資源,以獲取剩余價值,并壯大規模。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迅速發展,經濟總量與勞動力已處于“匹配”狀態,接下來,“勞工短缺”將是所有企業都要面臨的問題。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將因此被釜底抽薪。
據人口普查數據,從2000年到2010年間,中國10到14歲以下的人口數量減少了約5%。照此速度,到2015年左右,制造業將迎來一輪缺工高潮。中國制造成本的上升已推動部分加工業轉移出中國。“耐克在越南的產量已超過中國。”陳乃醒說。
如今富士康投資地方最急迫的訴求,可能已不是土地優惠、稅收優惠,而是要求地方政府承諾幫助招工,富士康與有的地方政府一起,不惜補貼員工入廠。去年,介紹一名工人去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上班的人,可獲得來自富士康公司1500元的獎勵。
勞動力短缺直接導致富士康經營成本急速上升。劉坤介紹,富士康鄭州公司的新員工上崗第一個月的基本工資達到了1800元,3個月之后達2000元,比起去年以前的800元有翻番上漲。
富士康的應對之策是設法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并將工廠從深圳遷至勞動力大省河南等地的大中城市。但內陸城市勞力也出現短缺,地方政府還需從外省大批招工。山西太原廠區的群體事件,就是在大批山東員工與保安之間展開的。
2010年,郭臺銘提出“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富士康研發的首批機器人在晉城園區投產,估計投資高達1000億元。但是,目前機器人工藝并不成熟,相關人才短缺,機器人替代人工又必須重造生產線,工程浩大,成本高昂,種種原因導致“機器人計劃”處于夾生狀態。有消息透露,目前富士康生產了2萬臺機械臂,但其中一半擺在倉庫里。
陳乃醒說,自動化替代人工將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但自動化生產不是簡單地裝幾個機器人完事,企業相關制度、機制、發展模式都要轉變,生產線的改造、人才儲備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郭臺銘是看得到,卻做不到。
轉型受制于路徑依賴
各種困擾的合力,直接將富士康推入經營困境之中。據富士康發布的2月份數據,其合并營收環比減少25%,同比減少22.1%。富士康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富士康國際(FIH)2012年凈虧損達3.164億美元,創下自2005年上市以來的最大規模虧損。
為擺脫困境,富士康在推進工廠內遷及“機器人計劃”之外,近年還進行了大量讓人眼花繚亂的調整與轉型。
其中最核心的取向,是對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垂直整合,即從設計、研發、制造到全球配送、維修,一條龍從頭做到尾,以延伸產業鏈,提高話語權與抗風險能力。對于富士康的轉型調整,劉坤告訴本報記者:是要由“出口加工型”企業向“科技貿易型”企業轉型。
此外,富士康還涉足一些與主業關系不大的產業,比如互聯網,以及投入巨資進入光伏產業。
代工游牧式產業形態注定了,勞動力成本無法再降、資源耗盡之時,就是代工廠遷徙之日。然而,以太原等地群體維權事件為標志,富士康工廠內遷之路宣布走到了盡頭。
富士康產業垂直整合也不見起色。為減輕對蘋果和低利潤率代工組裝業務的依賴,蘋果收購了一些部件供應商,以生產高價值零部件,如外殼和連接設備,但成效不大。今年早些時候,富士康宣布關閉其在臺灣的賽博(Cybermart)零售店。3月份,公司宣布關閉在中國大陸的萬得城電器(MediaMarkt),“商貿富士康”的構想破產。
安邦董事長陳功分析,從中可以看出,富士康有路徑依賴——人家想做的就是“代工王”,因而沒有真正屬于戰略層面的調整與轉型。
“富士康沒有蘋果的基因與文化,郭臺銘也沒有喬布斯的藝術氣質,他只是一個打工者,還算不上一位現代企業家。”陳功說,郭臺銘仍在努力把“比較優勢”的每一滴血都榨出來,因此被鎖定在一個路徑里,掉進比較優勢的陷阱里,這可能喪失轉型升級的機會。其實,富士康需要改變的,絕不只是工廠的位置,而是要徹底改變較單一的代工模式。
陳功還說,富士康已做得太大。它沉醉于自己的規模,但“恐龍”突然沒有了給養命運將會如何呢?“會有致命的危機!”陳功說,已有很多人警示過郭臺銘,富士康要將規模降下來。
屈指一算,富士康自2008年說要轉型以來已折騰四五年,但目前仍然在依靠“代工模式”蹣跚前行。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