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企業管理應該主要是對人的管理,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予以認可的管理。股份制無法保證基業長青,實施情義管理能夠打造利益命運共同體。
文│孫大午 河北大午農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們現在的企業界,大多推崇西方管理,講求法理,追求效率。這本身并沒有錯,可是一味地講求法理和效率,事實上是行不通的。
先說效率。在這方面,我覺得西方管理的核心是“器物管理”,是把人當作“物”來管理。比如說生產的流水線,流水線的工人就是一種“物”,工人在這個崗位上,就是做這一種事情,甚至是一種動作,工人不用思考,也不用有思想,只要會動就可以了。但你不能出錯,差一秒鐘也不行。這種生產實際是把人變成了機器人,這種管理完全用科技的管理代替了人的管理。比如記工,我們通常要點名,或者登記簽字,西方管理使用刷卡機,工人進去按指紋就可以了;財務審計,過去的時候審查起來很復雜,現在有了相應的電腦軟件,自動生成結果。器物管理是簡潔而高效的,而且管理起來也很順手。但器物管理的弊病也很多,喜劇大師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就曾經以藝術的形式,表達過對這種管理的不滿:他飾演的工人在節奏異常緊張的流水線上瘋狂工作,后來一見到圓形的東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緊;而幾年前富士康公司的N連跳事件,則是器物管理在中國引發的悲劇。
再說法理。西方社會是契約式的社會,在企業里,老板和工人都會嚴格按照既定的契約行事。可是這種契約嚴格到極致的時候,就成了“我給你干活,你就給我開工資,你開不了工資,我就走人”。有位新西蘭的教授對我說:我原來是年薪,后來改成季薪,又改成月薪,現在改成周薪了。為什么呢?他強調的是法理,因為他覺得老板押他一年的薪水不合理。實際上押一周也不合理,應該當天干完當天結清。可是這樣做雖然合理了,企業的發展還有保證嗎?這位新西蘭的教授自己就說,他所在的企業,一年的工人更換率達到了200%,平均三四個月就把所有的工人都換一遍。這樣的企業,能做到持續發展嗎?那些不斷更換工作的工人,能得到長久的工資保障嗎?
我想,西方的器物管理或法理管理都不是真正的管理,真正的企業管理應該主要是對人的管理,是把人作為自然人而不是機器的管理,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予以認可的管理。延續近三百年的著名商號大盛魁,對選中的手工業戶,從不隨意更換,竟至世代相傳。當手工業戶資金短缺、周轉困難時,還能借墊銀兩,予以扶持,這種具有情義色彩的管理,正是東方管理的最大特點。
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義”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國之四維之一。中國的儒學將“仁義禮智信”作為君子的基本道德。“義”的本意,就是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為了這種公正合理,古代的君子可以“舍生取義”,就連強盜也要建一個“聚義廳”。這種“義”文化反映到企業經營中,就是“以義為利”,不一味追求利益,尋求暴利,而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賺取自己應得的部分,并且在經營過程中,能夠讓本企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受益,做到有情有義。
目前,我們國家絕大多數私營企業都是家族企業,一提到家族企業,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裙帶關系、繼承人爭奪家產等負面信息,實際上家族企業在世界經濟中的表現是很優異的,在西方,家族企業的平均績效要好于非家族企業,而且壽命更長;在亞洲,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是家族企業。為什么家族企業會有這樣的表現?因為家族企業本身就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利益命運共同體,有利益大家共同創造、共同享受、共同擁有責任共同承擔,“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和尚和廟共存!與非家族企業相比,凝聚力更強,員工忠誠度更高。至于家族企業在傳承中遇到的紛爭,其實并不是企業傳承,而是財富繼承。據全國工商聯統計,95%的家族企業的下一代不愿意接班。為什么呢?當企業家太累。因為企業接班,接的不僅僅是財產,更是一種責任。財產繼承只是一種表象,企業傳承的真諦在情義的傳承,“情”源于血緣關系,“義”源于家族企業是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從某種意義上講,誰接班,誰擔起這個擔子,誰就是在給這個企業、這個群體甚至這個社會打工。所以家族企業的傳承是以情義傳承為主、財富繼承為輔的一種形式。財富繼承是假象,情義傳承才是難點。情義傳承沒有做好,或者說是接班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沒有做好,財富繼承就是一個包袱。
最近幾年,很多企業家和學者都在研究企業基業長青的問題,我對此也很感興趣。在查閱了很多著名企業的發展史后,我發現,在現存的百年老店式的企業中,有獨資企業,有股份制企業,有家族企業,也有非家族企業。這表明,企業能否基業長青,與企業的組織構架無關,與產權是不是分割也沒有關系,這與我們經濟學課本上的知識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1. 股份制無法保證基業長青。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開始引進所謂現代企業制度,要明晰產權,分清責任,一時間股份制大行其道,似乎一個企業施行了股份制就可以解決生存問題。當時不少人都建議我實行股份制,我自己也動過這個念頭,可是在實行之前,就遇到了很多問題:家庭內部成員要不要給股份,給多少?中層骨干給不給,給多少?跟著一起創業的老員工給不給,給多少?股份制還沒有實行,企業里已經人心浮動,本來很平穩的企業忽然矛盾重重,人人都盯著股份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大午公司沒有實行股份制。
現在想來,幸虧當時沒有分股份,特別是我們兄弟之間沒有分割產權。在我看來,股份制表面上是對產權的分割,實際是一種以產權份額為標準的分配方式,即我有多少股份,就要分給我多少利潤。可是現在國內的股份制企業,包括上市公司,沒有分紅的概念,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股民根本就不了解,更不知道自己的收益,倒是那些“打工皇帝”,年薪幾百萬、幾千萬,哪個股東的收益能和他相比?這些人的年薪,股民們有權參與議定嗎?民營企業,特別是家族企業,引進股份制以后,常常導致企業的分裂。原本有情有義的一家人,先是同甘共苦,后來同床異夢,導致同室操戈,最后同歸于盡,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有一次,我們大午食品公司需要購進一套加工設備,經過考察,選定了石家莊的一家企業,也談好了價格,一套設備十五萬。很快,石家莊另外一家同行企業主動找到我們,報價十二萬,后來又有一家企業,直接報價十萬。當時我就很奇怪,買設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這次怎么這么順利?后來一家企業的老板告訴我,這三家企業的老板,是親兄弟,哥仨。他們在創業之初是在一起的,分配股份以后,因為經營理念不同,分成了三個企業——就是這三個企業,競爭得比別人還厲害。后來其中一位老板對我們的業務人員說,原來父親在的時候,哥三個齊心協力,企業特別紅火,父親走了以后,三個人因為股份鬧了矛盾,最后分成了三個企業。要是當初不分股份,他們的企業在同行中應該是很有影響力的。
2. 實施情義管理,打造利益命運共同體
在世界級的企業家中,我很尊敬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公司雖然是西方企業,但福特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是以人為本的。當福特開始研制、制造汽車的時候,他的目標并不是想賺多少錢,而是想“讓所有的美國人都能坐上汽車”。當他第一部汽車生產出來的時候,價格是700多美金,這對于當時只有高官巨賈才能坐得起的汽車來說,已經很便宜了。福特的梯形汽車賣了1500萬輛,最后的售價降到了300多美金。這300多美金是什么概念呢?福特公司率先實行了八小時工作制,工人的日薪是5美金,也就是說,福特的工人兩個月的工資就是300美金,兩個月多一點就可以買一部汽車。亨利?福特代表的就是美國的企業家精神。他想讓老百姓坐得起汽車,而且首先讓他的工人坐得起汽車,他縮短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工人工資,讓所有工人都從企業的發展中受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現在,西方很多企業家在企業發展遇到困境時,都開始把目光轉向東方,學習日本的管理,其中日本日立公司的“和”、松下公司的“和親”、豐田公司的“溫情友愛”等企業文化得到了最多的推崇。這些長壽企業與福特公司一樣,都是實行情義管理的,他們的很多措施,比如養老制度、不輕易辭退員工、忠誠獎金的設置等,都是把企業的發展和員工自身的發展及利益捆綁起來。在這些長壽企業中,甚至有幾代人都在一個公司上班的現象,這說明他們的企業文化得到了工人的認可和支持,企業成了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
(本文內容來源于作者的搜狐博客)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