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河查看去年種下的肉蓯蓉。肉蓯蓉嫁接在梭梭根部,因為長勢較慢,明年才能破土而出。本報記者 林 琳攝
公益的事情 市場的方式(2012公益新生代調查(3))
——對甘肅民勤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調查
本報記者 林 琳 銀 燕
乍一看,甘肅民勤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與其他大多數農業合作社并沒兩樣,同樣是生產農產品,同樣是為當地農民增收,但不同的是,國棟合作社處于甘肅西北部的民勤縣,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圍,當別處還在意氣風發地準備著大干快上時,這里的一些人已經在為逃離家園做準備,這些,決定了他們的初衷和手段都有些不同。
公益的心,公益的事
“我們所有的努力,是為了抗擊沙患,不是直接為自己撈好處,對我們來說,防治沙化就是最大的好處”
這不同,首先表現在這個合作社的初衷上。
在距離民勤縣城14公里的夾河鄉國棟村東邊,有一片種植了1500畝梭梭的生態林基地,其中有100畝梭梭是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試驗田。剛剛上午9點多,太陽曬在身上已經火辣辣的疼。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核心人物之一馬俊河戴著草帽一邊走在初成氣候的梭梭林中,一邊說:“這片林子是我們從2007年開始種的,眼前這100畝是去年剛種下的肉蓯蓉,等2014年肉蓯蓉長成了就能開始盈利了。我們所有的努力,是為了抗擊沙患,不是直接為自己撈好處。對我們來說,防治沙化就是最大的好處。”
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秘書長韓杰榮也在指導著合作社的工作。說起合作社成立時的情景,他記憶猶新。“建立合作社的想法早就有了,初衷是為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增強造血功能,為治理沙患服務。2010年,合作社成立后,我們籌到了一小部分資金,但依然沒有地用于沙產業作物的試驗和種植。馬俊河是國棟人,于是我就和他商量,從國棟村協調一部分荒地出來做這件事。”
剛開始,韓杰榮和馬俊河去找國棟村村支書許新成的時候,村里也有頗多顧慮和猜疑。“但是最后,我們考慮到他們是做公益項目,作為民勤人,沙患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所面臨的,我們就答應把村子里的荒地讓給他們種植。”
馬俊河說:“被村民們撂荒的地,如果繼續荒下去,只能加速荒漠化,還不如花點心思種起來,為老鄉們、為協會真正謀點利。當時我們想著自己先來試驗,如果試驗成功了,誰想種都可以加入。另外如果國家發放土地的良種補貼,我也決不經手,一律直接給所有權人自己。”
馬俊河告訴記者,成立合作社,就是為了既能種樹保環境,又能增收留住人。公益屬性是合作社最大的亮點。目前合作社有兩位工作人員,馬俊河和魏瑾杰,兩人都在無償工作。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資金是個大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社會投資人投資10萬元,協會的核心團隊湊了5萬元,今年“千鄉萬才”計劃又投資10萬元。那位社會投資人從一開始就直言,未來幾年內,如果合作社有收益,那就把自己的那部分收益贈給協會,或者無償分給農民。協會核心團隊6個人湊的5萬元,更是沒指望有什么回報,甚至連回本都沒指望過。
合作社對農民完全開放,提供苗木、技術支持,并組織實施。村民可以投資,也可以投入勞動力。許新成也是合作社的成員,他介紹:“由于村民們手上的資金都不太多,所以目前以投勞力為主,這就為村民們入社降低了門檻。村民們簽了入社手續,參與種植,只要有收益,就可以按比例分成。”
國棟村4社村民劉世梅的丈夫是合作社成員,她有空時會去地里看看長勢:“去給澆澆水,還是能看到希望的,也看好這個合作社的發展。”
市場的理念,市場的方式
“做公益也要講市場。以市場化的手段運營,讓合作社可持續發展,實現以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的初衷”
走在民勤縣城西邊的昌寧鄉昌盛村邊上,沙子已經埋到了幾戶人家的院墻外。在村口遇到37歲的村民侍東元,說起去年的收成,他愁容滿面。由于前年洋蔥賣得好,一畝地的收成能賣到八九千元,去年自己也跟著種了18畝洋蔥。“可是沒想到去年洋蔥價格暴跌,一畝地只賣了三四百元,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還賠了2000多元錢。”
“走市場化道路,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韓杰榮說,“生態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問題。保護家園,一是種樹,二是增收,如果光種樹不增收,農民窮得沒法活了,還是會去破壞性地砍樹;如果光想增收不種樹,連人的基本生存環境都保障不了,就更別提養活經濟作物了。”
“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人留下,有人的地方才不會被沙漠吞噬,有人的地方才有家園。像侍東元這樣在昌盛村已經算是最年輕的了,種地賺不到錢,留不住人,好多年輕人都出去了,出去以后就再也不回來了。人都走了,家園還能留住嗎?”馬俊河說這話時眼中閃過一絲落寞,“所以,我們做公益也要講市場。以市場化的手段運營,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規避風險,才能讓合作社可持續發展,實現以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的初衷。”
馬俊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化肥為例,如果村民自己買,要120元左右一袋,合作社團購,每袋可以節省4元左右,一家一年僅化肥投入就可以省近百元。像化肥、農藥、種子、農膜這些農資,如果全部通過合作社購買,一畝地至少能省130元,以占地10畝左右的四口之家來算,僅農資方面一年就能省下1300元,而目前國棟村村民的戶均年收入只有兩萬元左右。
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馬俊河講起自己在一家草藥加工廠考察時的經歷。售價只有五六十元一斤的中下等肉蓯蓉品牌化包裝之后,立刻就能賣到500元一斤。“我當時就被震撼了,民勤的肉蓯蓉質量好多了,但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作為很便宜的初級產品來賣。如果能夠精細化生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既可以讓農民掙錢,又可以固沙,那該多好啊!”
如今,在馬俊河等人的努力下,合作社的產品商標已注冊成功。“經營自己的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跟著市場走,會受益更多。”馬俊河說。
新嘗試,新問題
最初的夢想很大很遠,腳踏實地開始干時,才發現困難還有很多,很多問題還要慢慢解決
馬俊河們嘗試用市場化的方式做公益,在這條道路上,他們摸索前行。
合作社的發展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民勤縣工商局副局長曹明生說:“目前對合作社的優惠政策很多,比如在主管部門注冊時不收登記費、不驗資,土地、技術、勞動力都可折算成注冊資本,增值稅全免,另外也不對其年檢,不掌握營業額。”他說,搞荒漠化治理首先要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發展沙產業,讓農民主動治沙,為農民增收,惡化趨勢才能得到控制。這樣還能把一部分年輕人留在民勤,不讓村莊徹底消失。
雖然發展前景不錯,資金和人才難題卻一直縈繞在馬俊河心頭。
按照2010年做的計劃書,合作社整體啟動需要260萬元,包括2000畝種植,以及年產出禽肉100多噸、蛋類50多噸的養殖場。現在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已經啟動的100畝肉蓯蓉種植,到2014年才能收獲盈利,所以現在合作社還處于純投錢階段。
而且,因為合作社目前只進不出,根本招不到更多的人來打理有關事務。2009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民勤人小盧,2010年回到老家后,找到馬俊河,本想和他一起做些事情。但當時合作社剛成立,根本沒有錢來養一個專職人員。最后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小盧實在堅持不下去,只好離開了。“聽說他去年考進了有事業編制的林業站工作,今年年前剛結婚。這是我這么多年來遇到的年輕人中,有這種想法并且一直堅持下來的第三個人。”馬俊河不無遺憾地說。
對于未來,馬俊河一口氣說了好幾個希望:“希望能把合作社發展壯大,希望把家鄉的好東西賣出去,希望保住自己的家園……”他說,當初還沒有實際操作時,夢想很大很遠,但現在腳踏實地開始干時,才發現困難還有很多,很多問題還要慢慢解決。
更多報道見人民日報要聞六版與人民網強國論壇聯合推出的“公益新生代報網互動系列訪談”,網址http://fangtan.people.com.cn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