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截至記者發稿,已有28個省(區、市)發布了前三季度地區 生產總值(GDP),加總后達到423909 .97億元,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數據高出37148.27億元。專家表示,雖然存在多方因素影響,但是GDP考核導致地方政府政績觀扭曲是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86761.7億元。然而僅就記者匯總的28省(區、市)G D P數據,就已經高達423909.97億元,高出全國3.7萬億元,這還不包括內蒙古、甘肅和西藏三個省(區、市)。考慮到這三個省(區、市)僅上半年的G D P就接近1萬億元,前三季度地方G D P之和很可能要比全國高出5萬億元以上。
雖然地方G D P之和高于全國的現象二十幾年前就有,而且也不是國內特有現象,但是自2011年以來這一差距卻在迅速拉大。2012年這一差額已經達到57167.39億元,是10年前的12倍還多;今年前三季度已公布數據的2 8省高出全國GDP的數據就已經與2010年全年基本持平。
接近國家統計局的人士對此做出了四方面解釋:首先,中國經濟進入21世紀后出現快速增長,2003年全國G D P只有139537.19億元,2012年已經達到576498 .46億元,翻了兩番,這必然會帶來地方G D P之和高于全國的部分隨之增長;其次,年度G D P核算分為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步驟,從近年情況來看,最終核實數據往往比初步核算數據要低,而地方一般不特意對外公布最終核實數據,公眾掌握的都是初步核算數據;再次,國家統計局近年來加強了對數據質量的把關,推出的四大工程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國家數據更加精確;最后,由于地方政績考核往往與GDP掛鉤,在扭曲的政績觀影響下,個別地區可能存在數據注水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孫詠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國如此之多,地方數據注水顯然是重要原因,這和當前對官員的考核體系密切相關。如果對地方官員政績考核只關注地方創造了多少GDP,那么造假之風肯定屢禁不止,愈刮愈烈。而如果考慮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注重GDP的質量著手,將包括就業、環保等指標增加進去,就有可能端正地方官員的政績觀,從根本上杜絕數據造假的現象。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