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屆世界杯的唯一中國贊助商,英利能源(YGE.NYSE,下稱“英利”)在綠茵場上賺足了人們的眼球。但盛名之下,它付出的成本有多高?收獲又能有多大?
這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這家公司已經連續虧損了三年。年報顯示,2011年虧損了5億美元,2012年虧損了4.9億美元,2013年虧損了3.2億美元,三年合計虧損13.1億美元。
世界杯的全球贊助商共有8家,依次為百威、嘉實多、馬牌輪胎、麥當勞、強生、Seara、 Oi,以及英利。Seara和Oi都是巴西本土企業,前者是巴西最大的食品供應商,后者是巴西四大電信運營商之一,余下的幾家(除了英利)都是國際大牌。
我查一下這幾家公司的業績(涉及到不同的會計準則,這組數據既不全面,也不具備對比性,僅供參考),以2013財年為例,百威所屬的AB公司凈利潤為144億美元,嘉實多所屬的BP公司凈利潤為352億美元,馬牌輪胎所屬的大陸集團凈利為37億歐元,麥當勞所屬的百勝凈利為10億美元;強生公司的凈利潤為138億美元。
兩家巴西本土企業的實力稍遜,即便如此,2013年的利潤也還不錯,Oi的凈利潤為6.3億美元,Seara所屬的Marfrig賺錢最少,但凈利潤也有3.45億美元。
顯然,巴西世界杯既是足球的狂歡,也是全球大金主“燒錢”的游戲,而揮金如土的世界杯營銷,正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基礎上。一家連虧三年累計超過13億美元的公司,也去湊這個熱鬧,明顯超出自身實力,顯得多么不合時宜。
英利有英利的解釋,比如媒體關注度多少,網站瀏覽量多少,總市值增加多少,但如果幾千萬美元砸進去,只換來這樣的成果,真不知道如何向投資者交代。當然,如果通過贊助世界杯能帶來銷售量的增加,以及品牌溢價,則另當別論。
英利董事長苗連生喜歡體育運動,特別是足球,但如此認為贊助了世界杯是一己之私,顯然低估了苗連生作為一家大型能源公司掌門人的自制力和決斷力。我更傾向于認為,贊助世界杯是頭腦發熱的決策,在2009年到2010年,有太多的光伏企業做出了魯莽的決定,并為之品嘗苦果。
2009年,全球經濟哀鴻遍野,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經濟迅速觸底反彈,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也開始制訂參,光伏產業更是新能源的典范,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地方政府幫襯,銀行爭相貸款,光伏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企業極度亢奮,做出了很多不理性的決策,很多光伏企業紛紛擴產,高價簽訂長協訂單,英利贊助世界杯,只不過是在全行業極度亢奮情況下的一個縮影而已。
光伏行業未來的狀況,大家都知道了。泡沫迅速破裂,昔日的巨頭風光不再,尚德破產,賽維賣身,超日債券違約,包括英利在內的更多光伏企業艱難度日,迄今仍未恢復元氣。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2010年,再給英利和苗連生一次機會,他還會選擇贊助世界杯嗎?
名稱 | 最新價 | 漲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