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方面還要大。
文_本刊記者 蕭三匝 編輯_何伊凡 攝影_鄧攀
吳敬璉先生生于1930年,今年85歲了。193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第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正式侵華,歷史注定了中國這一代知識分子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是他們的人生底色。
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是,中國當今重要的思想家中不少人都生于1930年,除吳敬璉外,江平、李澤厚、資中筠都生于這一年。這是一群敢于吶喊的人,他們的存在帶給人們莫大的希望,所謂“天不喪斯文”。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20年左右時間里,吳敬璉以高層幕僚的身份發揮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彼時,他是體制內市場經濟的倡導者、推動者。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整體上就是一個逐步市場化的過程,國家政策與吳敬璉的思想高度契合,吳敬璉由此贏得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家應有的聲譽。
大 概從2000年起,吳敬璉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其言辭也日趨剴切。這一點,從他近年來出版的著作的書名可見一斑:《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2001)、 《中國增長模式抉擇》(2006)、《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2007)、《重啟改革議程》(2013)、《直面大轉型時代》(2014)。顯然,吳敬璉 的憂思正在不斷加深,這源于中國改革的實踐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他的預期。如果說他以前主要是一個建言者,如今的他更像是一個批評家,他把批評的矛頭直接指 向了“權貴資本主義”。他近年的主張,概括起來就是他的一個書名——“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可以說,吳敬璉已超越 了經濟學家單純追求市場效率的局限,進而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更為廣泛的領域,正如鄧小平當年曾指出的那樣,政治改革是經濟改革的保障。這是改革的必然邏 輯,也是知識界的共識,但要指出這一點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尤其是對一個“功成名就”的經濟學家而言更是如此。
吳敬璉對“權貴資本主義”的批評與其說是創見,不如說是其現實感的體現。事實上,早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就已經拿當年的權貴開刀了:
在 《中國當前的經濟禍患應由既得利益階級負責》一文中,經濟學家楊西孟寫道:“這個特殊階級權勢既如此強大,它已使中國社會結構成一畸形,而且一切制度都要 以這一階級的利益為中心而加以解釋與運用……這個既得利益階級對于國家財政經濟的控制,是很顯然的;他們的貪婪與殘忍,比之兵禍和天災,是具有同樣的真實 性的。討論中國的經濟問題,必須正視這一個大現實,不容躲避。”
歷史學家傅斯年堪稱當年的“任大炮”,其在《論豪門 資本之必須鏟除》一文中則將炮火直接對準了孔、宋兩大家族。他批孔祥熙“這一派是雌兒雛兒一齊下手,以政治勢力,壟斷商務,利則歸己,害則歸國,有時簡直 是扒手”。他批宋子文,“他的作風是極其蠻橫,把天下人分為二類,非奴才即敵人。這還不必多說,問題最重要的,在他的無限制的極狂蠻的支配欲,用他這支配 欲,弄得天下一切物事將來都不能知道公的私的了”。
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是著名的報人,其生父吳竹似、繼父陳銘德都是《新民報》(《新民晚報》前身)的創辦人,如果說吳敬璉繼承了父母那一輩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怕是不為過的。
時間走過了六七十年,歷史依舊殘留了幾分相似之處,難免令人慨嘆。好在如今的“打虎”力度可鑒,這是希望之所在,也是吳敬璉們仍有信心吁請的根本原因。
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時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借用這句話來評價吳敬璉,可能也是恰當的。
向吳敬璉先生致敬!向真正的知識分子致敬!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