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浙商銀行

李克強:堅決防止并嚴處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等行為

2012年11月21日 10:32  中國經濟時報 

  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李克強

  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胡錦濤同志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在黨的十八大上所作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鞏固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增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七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的五年,是我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五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這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報告》強調,總結十年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們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正如《報告》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貫穿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條主線。我們只有緊緊抓住這條主線,牢牢把握這條主線,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聚焦點、著力點、落腳點,我們對十八大精神的學習才能更加深入,領會才能更加透徹,貫徹才能更加自覺,從而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次《報告》還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一、 深刻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重要機遇和風險挑戰

  《報告》指出,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這是對我國發展環境和階段作出的重大判斷。

  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大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我國發展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

  一是我們已站在可以發揮綜合優勢的發展新起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發展不斷跨上新臺階,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為繼續前進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國內市場和區域開發空間廣闊,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科技教育整體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資金供給充裕,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產要素綜合優勢將長期存在。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

  二是經濟發展日益成為各國利益交匯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籠罩全球,發達經濟體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等問題。這對我們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優先課題。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主題和趨勢。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國家之間可能有競爭、有摩擦,但更需要合作,互利共贏是彼此利益的交匯處,這有利于我們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下發展自己。同時,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正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我國長期堅持開放合作的發展,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我們與各方利益匯合點會進一步集聚和擴大。

  全面審視國內外環境,我國發展也處于面臨諸多風險的矛盾凸顯期。我國已進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問題和風險增多。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這些都給我們帶來許多重大挑戰。

  一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我國已成為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過多依靠投資拉動,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不足,內需外需還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更為突出的是,能源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這都表明,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就難以持續。

  二是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在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同時也面臨著從未遇到的嚴峻挑戰。世界上不少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出現了經濟增長徘徊不前、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增多等重大結構性問題,這往往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同樣也面臨這類挑戰。在發展進程中,經濟增長的制約條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同時,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質量、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提出了新期待。

  三是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目前,全球經濟和貿易持續低迷,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世界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與此同時,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國際金融危機對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很大沖擊,引發全球增長方式、供需關系、治理結構大的調整變化。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全球產業和技術革命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此外,全球面臨貧困、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以及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方面的挑戰。世界仍然很不安寧,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嚴峻復雜。

  總之,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抓住并充分用好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沉著應對并妥善處理好各種風險和挑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 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這“兩個全面”、“兩個加快”,體現了發展、改革、轉變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首先,發展必須轉變。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較大,粗放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轉方式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轉變必須改革。體制機制不合理是制約轉方式的最大障礙,轉方式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現在轉方式、促發展,還要靠改革開放。第三,改革未有窮期。我們已進入轉方式的關鍵期、發展的轉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區。在這個階段上,改革的訴求與期待增多,改革的難度和復雜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加快轉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把抓改革、促轉變、謀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動力活力,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關系。

  (一)把握好速度與效益關系,注重提升增長質量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速度、質量、效益統一的發展。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應體現在企業利潤的增加上,也應體現在勞動報酬、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上。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關鍵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我國勞動生產率仍然偏低,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與科技緊密結合,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結構,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二)把握好內需與外需關系,立足擴大國內需求

  擴大內需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最大的結構調整。過去幾年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靠的是內需。在世界經濟可能長期放緩的形勢下,我們仍要靠擴大內需實現持續發展。擴大內需還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關,它能夠開拓發展領域,創造社會財富,促進居民增收。從國際經驗看,以內需為主也是大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我們積極擴大內需,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世界經濟調整與發展。我國擴大內需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必須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擴大內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動。

  (三)把握好投資與消費關系,著力拓展居民消費

  投資與消費失衡,是長期困擾我國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們說內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消費需求不足。近些年來,我國消費增長率低于投資增長率,消費率總體呈下降態勢。而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消費率長期偏低,不利于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增長。必須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在增強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等方面構建長效機制。同時要看到,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直接而有效,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需要合理的投資作支撐。必須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更多地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實現增投資、擴消費、惠民生的一舉多得。

  需要指出的是,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抉擇,是在發展理念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也是加快轉方式的緊要任務。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個重大發展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民生問題,它有利于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有利于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節約環保帶動,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三、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目標。《報告》提出,要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從創新轉型、城鎮化、服務業、區域發展、糧食安全、資源環境等方面付諸努力,促進經濟盡快走上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礎。

  (一)產業轉型升級是創新發展的緊迫任務

  產業是實體經濟的集合。我國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期,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面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要求產業轉型,在“中國制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推動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聯合和戰略性改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要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蹤并大力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最新成果,全面推進自主創新,使創新成果在各領域和全社會得到推廣應用,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及營銷,通過市場開拓帶動新興產業發展。要特別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構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技術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的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崛起,必將為我國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二)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潛力。從現代化發展規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但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我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注重提高城鎮化質量,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同時,努力為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能夠轉為市民。展望未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三)服務業是擴大就業的最大容納器

  我國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后,吸納就業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比重都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不少發展中國家水平。同時,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而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勞動生產率繼續提高,相對而言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弱,擴大就業必須從服務業上找更多出路。而服務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小微企業,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載體。做大做強服務業,能夠增加就業,也有利于推進城鎮化、擴大內需。更為重要的是,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工業分工協作越深化,對服務業需求就越大。深化企業主輔分離,把一些工業內部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剝離出去,成為效率更高的服務業主體,這有利于促進企業結構由“橄欖型”向“啞鈴型”升級。我們必須完善政策措施和經營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服務業加快發展、持續繁榮,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四)中西部地區是現代化建設的廣闊空間

  縮小地區差距,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現。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較為豐富,近年來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我們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放在優先位置,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區域發展協調互動。特別是對老少邊窮地區,要采取財政轉移支付、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對中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區域開發,要實行有差別的產業、土地等政策給予支持,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中西部地區的崛起,將擴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回旋余地。

  (五)糧食安全是工業化城鎮化的根本保障

  我國是人口大國,任何時候都要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城鎮的發展和繁榮,也難以支撐工業化、城鎮化。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糧食需求呈剛性上升態勢,保障糧食安全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我們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必須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力度,加快縮小城鄉差距。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使經濟建設更多依靠城鄉發展協調互動。糧食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六)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

  面對能源資源和環境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高度警覺,增強危機意識和緊迫感。要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落實節能減排的目標和任務,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環保力度,全面節約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期間,大規模推進節能環保,將對技術、裝備、服務等產生巨大需求,催生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開拓新的增長領域。

  四、 加強社會建設和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我們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步伐,完善社會領域體制機制,更好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

  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輔相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雖有很大進步,但仍是一塊“短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會拖經濟發展的“后腿”。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并不能自動帶來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我國發展到今天,加強社會建設,既是提高民生質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現代國家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也有條件逐步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按照推動科學發展的要求,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著力加強社會建設。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民生一頭連著民利和民心,一頭連著內需和發展,既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發展的有效途徑。群眾吃穿用問題基本解決后,對住房、教育、醫療、文化等需求不斷增長。做好民生工作,不僅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生活條件和環境,而且能夠擴大消費、增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做好民生工作,還能夠提高人們健康、文化、科技等素質,這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因此,必須更加重視這項工作,切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會建設重點任務的位置。

  (三)著力構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務,應合理區分基本需求與非基本需求。政府要著力保基本,構筑起使群眾能夠安心生產生活的保障網,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職責。織起保基本的安全網,要努力做到全覆蓋,在保障對象上面向全體居民,在制度上不留空白,實現應保盡保;還要努力做到可持續,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基本路徑,合理確定保障標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發展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來,我們實施保障房建設、醫改、城鄉居民養老等民生工程,在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上邁出重要步伐。今后,要進一步實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鞏固和發展全民醫保成果,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四)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民生與社會建設涉及資源配置、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和保障。社會領域改革與經濟、文化乃至政治等領域改革密切相關,是把轉方式貫穿經濟社會全過程和各領域的重點任務。改革的重要原則是促進社會公正、保障機會公平。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重點推進教育公平、就業公平、創業公平,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同時,要加快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及相應機制,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從而形成建設和諧社會人人有責、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堅持政事分開、管辦分開、事業和產業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社會發展政策,在保證基本公共服務的前提下,發展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培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服務產業,形成多元發展格局,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五、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報告》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出了戰略部署,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構建全面小康社會的制度體系。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一)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已經釋放出空前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還要靠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決定,但一些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需要繼續推動市場化改革。近幾年,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居民階梯電價改革等邁出重要步伐。下一步,還要健全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市場,深化土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以不斷發揮我國要素潛力和綜合配置優勢。需要注意的是,經濟運行中存在市場缺陷的影響,也存在源于國際國內的潛在風險。還要看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總量問題和結構性矛盾交織,需要從宏觀層面加強對經濟的調控和引導。我們必須遵循規律、因勢利導,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與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結合起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營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

  企業改革始終是改革的重點和關鍵,企業競爭力是衡量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目前,我國企業總數已達上千萬家,也涌現出一些走出國門的企業,但與發達市場國家水平相比,在經營效益、研發投入、規模經濟、分工協作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企業機制和市場環境還很不完善。我們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優勝劣汰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同時,要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有形和無形壁壘,放寬市場準入,規范市場秩序。特別是要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就業創業和創新。通過完善市場環境,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形成有利于轉方式調結構的財稅金融體制

  財政是國家調控經濟、調配資源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事業發展,財政收支的結構性矛盾上升,總量上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過去幾年,推出了燃油稅費改革、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等舉措,積累了正稅清費、規范稅制、公平稅負等經驗,取得了調節供求、搞活企業、改善民生等效果,但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我們要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好結構性減稅措施,減輕納稅人不合理負擔,改革資源環境稅費制度,推動稅制完善和結構優化,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十分重要。要把促進宏觀經濟穩定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完善金融監管與推動金融創新結合起來,健全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貨幣、保險等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發揮金融引導作用,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增長、調整轉型、創新發展。

  (四)構建維護社會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要講效率,又要講公平。要完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再分配機制。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獲得應有的報酬,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把調整預期利益與調整既得利益、調節增量與調節存量結合起來,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要看到,城鄉之間“二元結構”形成的差距是我國發展中最大的差距,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形成的差距則是最突出的差距。農民工融入城市還面臨諸多難題,城市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生活仍較困難,有不少群眾還住在棚戶區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創新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影響社會公正的“二元結構”。

  (五)建設依法行政、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把應該由市場和社會發揮作用的交給市場和社會,政府切實承擔起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的職責。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關系,努力做到政府職權法授、程序法定、行為法限、責任法究。要加快建設廉潔政府,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決防止并嚴肅懲處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加快建設效能政府,調整優化政府組織機構,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為此,必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報告》依據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和我國發展新需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任務。開放是我國邁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高度融合,中國企業日益同外國企業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展開同臺競爭與合作。這需要我們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開放的新領域和新空間,形成開放新優勢,構建開放新格局。要在擴大內需中擴大開放,實行出口和進口并重、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并舉、引資與引技引智并行。在提升沿海開放、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內陸開放、沿邊開放,大力實施向西開放。在穩定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市場。要加強同各國的互利合作,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為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作出應有貢獻。

  《報告》最后突出強調,團結就是大局,團結就是力量。全黨的團結統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始終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們要重責任、有境界,自覺維護團結,倍加珍惜團結。我們要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凝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國家貢獻力量,為人民不懈努力。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就一定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本文選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猜你喜歡

  • 新聞張高麗不再兼任天津市委書記 孫春蘭兼任
  • 體育歐冠-切爾西0-3尤文 梅西2球巴薩3-0
  • 娛樂范冰冰曝素顏床照 抱怨睡覺遭拍(圖)
  • 財經新浪金麒麟論壇 任志強:調控影響幸福
  • 科技惠普因子公司會計欺詐減記88億美元資產
  • 博客寧夏地震現場(圖) 非城女嘉賓目的不純?
  • 讀書林彪最愛的少女為何最終慘死于他手中
  • 教育95后成留學主力 工薪家長欲賣房送子出國
  • 育兒英國4成婆媳關系緊張因孫子引分歧
  • 鄭風田:白酒塑化劑悲劇的元兇
  • 羅善強:不要錯誤地把股票賣在了底部
  • 安邦智庫:中國產業發展道路處于十字路口
  • 葉檀:明后兩年中小企業將大規模倒閉
  • 陳思進:為何房地產熱會引發金融危機
  • 黃鳴:店商轉型不能簡單復制傳統電商
  • 張化橋:小微貸款的基礎設施在哪里
  • 張明:2013年中國貨幣政策的基調
  • 辜勝阻:三個平等是十八大重大創新
  • 王巍:猶太金融陰謀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