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經濟學人 >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 > 正文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1日訊 (記者 梁麗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在今天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學術峰會上表示:“經濟危機和衰退既是一場災難,也是改革調整的良機。要使中國經濟回升具有可持續性,就必須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
中國最有可能率先復蘇
第一,把中國目前的情況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內需擴張的空間廣闊,我們經過過去30年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到今天在我們廣大的農村地方、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整個基礎設施非常落后,還有廣大的農民和城市的低收入群體,他們對住房、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和擴張的空間都很廣闊。
第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余地很大。中國今年的財政赤字9500億,但是占GDP的比重不到3%,累計的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也只有20%左右,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余地很大。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有四個方面的優勢,一是中國具有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二是中國政府有有效動員資源的能力,三是到2008年年底,中國有1.9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四是中國擁有雄厚的民間資本的投資能力。
盡管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礙,但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并未動搖,從中國目前所處的階段來講,到2008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45.7%,城市化還處在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從收入消費結構來看,中國目前仍然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活躍期,而由此帶動的重工業化的發展還有廣闊的空間。從地區結構來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剛剛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也就是說從總體上講,中國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有可能繼續保持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局面。
當前深化改革和推動結構調整至關重要
余斌認為,當前推動改革和調整至關重要;仡櫴暌郧埃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后,我國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時候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進了住房制度改革,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另一方面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加入WTO,深化對外開放,這是十年以前做的事情。在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實施對外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歷了1998-2001年短期的調整之后,伴隨著住房、汽車需求的大幅度增長,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低成本競爭優勢的充分發揮,2003年以后中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擴張的軌道。
當前,僅僅依靠政府增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市場驅動,企業和個人投資消費的擴張,這種短期的經濟回升將隨著政府投資力度的逐年減弱而再次發生波動。顯然,這種經濟的回升不具有可持續性。要使中國經濟回升具有可持續性,就必須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
余斌坦言,經濟危機和衰退既是一場災難,也是改革調整的良機。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一方面要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為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如果對體制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重要性內容沒有認識,不僅會貽誤改革調整的良機,而且會為下一步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設置新的障礙。
從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來看,我國中長期發展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期以來,經濟增長是依靠勞動力、土地要素等低價格和高投入形成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和發展模式,在當前的國內外環境下難以為繼。只有深化改革、消除體制弊端、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新競爭優勢的確立,才能為中國中長期的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