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民利用期貨市場調整種植結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05:33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劉文元 發自北京 隨著大連商品交易所千村萬戶服務工程的推廣,東北地區正在逐步改變傳統的“什么作物現在的價格高就種植什么作物”的模式,而是采用“公司+農戶、期貨+訂單”這一新型模式來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增利避險。
今年春耕,東北地區的部分農民根據期貨市場提供的價格信號,減少了大豆種植面積、擴大了玉米種植,合理調整了種植結構,并利用期貨訂單提前出售尚未種植的產品,規避了市場波動風險,提高了種植效益。 以黑龍江海倫市為例,種植高油高蛋白的“雙高大豆”一直是當地農民的主要選擇。但是去年以來大豆價格不斷走低,今年春季價格只有1.10~1.15元/斤。而玉米價格卻不斷走高,玉米期貨價格創出了幾年來的紀錄。今年是種植玉米還是大豆成了當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黑龍江三力期貨的專家為當地農民算了一筆賬:大豆單產按3500斤/公頃計,當時期貨市場價格折合當地價格為每斤1.2元,每公頃毛收入4200元;玉米單產按18000斤/公頃計,當時的期貨市場價格折合當地市場價每斤0.45元,每公頃毛收入8100元,每公頃玉米的種植成本比大豆高700元左右。根據期貨市場價格,種植玉米比種植大豆每畝多收入200多元。 根據專家建議,為了鎖定這每畝200多元的收益,當地農戶與有能力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雙龍公司簽訂了訂單,約定“2007年1月把玉米送到雙龍公司院內、以水分24%的玉米每斤0.45元價支付余款”。這一訂單價格,高于當時的市場價格,也高于往年平均收購價格。隨后,雙龍公司尋機在期貨市場先后以每噸1416元和每噸1504元的價格賣出相應數量的玉米。 雙龍公司經理劉少雙表示,“公司+農戶、期貨+訂單”模式,讓該公司經營能夠提前了解收益,公司的經營也由每年秋冬兩季變為春夏秋冬四季。 大連商品交易所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于我國農業集中度低,很難以單個農戶為單位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而今年情況不同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利用期貨市場提供的價格信號調整種植結構,通過期貨訂單農業的形式來實現增利避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革命性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