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衍生產品如同雞肋 企業呼喚加快銀行創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15:5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鄔靜娜 來源:中國經營報 國內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市場可能成為國外NDF市場的影子,國內市場價格隨著離岸市場的變化而變化。胡祖六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在于做大境內遠期市場的交易量。 樓明良把湖州一個600人的工廠轉給了別人,“這個行業沒辦法再做了。”樓在浙江有
“市場沒有太大變化,但成本增加了。”樓解釋,一方面是油價高企導致原料成本急劇上升,另一個原因則是人民幣升值。“這幾年純利潤也就5%,升值等于利潤越來越少了——至于利用金融衍生品規避風險,成本和升值損失相差無幾。”他說,從去年7月人民幣匯改至今,這種狀況并沒有因為監管部門大力推動外匯衍生品市場改革而有所改變。 而樓的困境并非只是中小企業的遭遇。據悉,包括中紡集團在內的大型國企,也還是通過提高價格和改進付款方式等簡單的辦法降低匯率損失,銀行提供的外匯衍生品仿佛“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國內市場受制NDF “監管當局也很想放開匯率,但是做不到。”接近高層的權威人士指出,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使國內一些產業和企業遭受滅頂之災。“所以他們希望國內機構能夠盡快適應并學會規避匯率波動風險。” 人民幣升值壓力在去年7月首次升值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壓力仍在。4月16日,境外NDF(Non-Delivery Forward,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存在于海外的人民幣遠期交易市場)市場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為7.7025元(1美元兌換,下同)——去年7月至今,NDF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貼水一直呈擴大趨勢,“這意味著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仍很大,”業內專家指出。 而國內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主要是外匯遠期這種最簡單的衍生產品。據測算,該市場2004年交易總量約為180億美元,僅占同年貿易總量(1.15萬億美元)的2%——而同期國外NDF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700億美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國內人民幣遠期結售匯市場可能成為國外NDF市場的影子,國內市場價格隨著離岸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不久前,在北京中鼎華信承辦的一次金融衍生品論壇上,張光平憂慮。張目前就職于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致力于推進中國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發展。 而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胡祖六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在于做大境內遠期市場的交易量。“境內市場要多設個性化產品,但不能管死,否則滿足不了企業真實對沖需求。” 機制阻礙銀行創新 從去年7月匯改以來,央行在推動人民幣衍生品交易市場方面動作頻頻。繼擴大國內遠期市場參與主體之后,又推動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加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4月13日,央行發布公告,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基金公司以及保險機構,按照規定集合境內資金或購匯進行海外理財投資,同時提高了境內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的限額。此外,銀行間外匯掉期交易將于4月24日正式推出,屆時將有54家中外資銀行可以開展外匯掉期交易。 盡管如此,但“看起來銀行似乎并不太積極”。權威人士指出,中資銀行推動不利的主要原因是“機制和經驗”。 “中資銀行還沒有完全樹立做市場的概念。”北京匯榮概念首席分析師宋德才說,銀行很多已有業務沒人推廣、沒人做;“但很多外資機構私底下已經開始向我們的客戶介紹他們的產品。”據說美國一家知名投行介紹的衍生產品,投資收益最好時達55%,最低也有12%,且已把投資門檻從最初的100萬美元降到了10萬美元。 不過招商銀行外匯分析師劉維明并不認可宋的判斷:“國內外匯市場發展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金融機構也需要一個過程來適應和跟上。” 而一家服裝貿易公司人士抱怨,最近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逼近8元,他們與幾家銀行商談做遠期交易,但銀行要價和他們的預期相差太遠。對此,商業銀行也有苦衷:國內衍生品交易就集中在幾家銀行,而且交易量很小,這不僅導致作為定價基礎的匯率波動率數據缺乏,也使銀行缺乏定價空間。至于相關人才嚴重缺位更是各家銀行都頭痛的問題。 此外,“衍生品交易風險很大,如何在制度上處理銀行面對的敞口風險還沒有解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銀行資金部經理說,很多操作層面的制度尚未建立也限制了銀行的創新沖動。比如現有的會計核算方法以及收支科目并不適用于衍生品交易。盡管他們已經向央行提起,希望能會同財政部出臺新的規定,但目前沒有得到回復。 這位經理認為,理想狀態應該是銀行根據市場要求主動推出產品。但目前的狀況卻是“銀行作為市場主體,只在央行推動一個產品時才知道這個產品可以做”。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