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整體贏利6447億元,創歷史贏利第一高峰;而部分國企虧損總額卻為1026億,達歷史虧損第二高峰。3月25日,國內某報據此發表《國企虧損達歷史第二個高峰》一文,因片面強調虧損額而忽視整體贏利額,遭到了報道失真的責問。而數據背后導致國企虧損事實的原因卻更應值得人關注。
★《中國經濟周刊》見習記者 陳亭樺/北京報道
國統局、國資委糾正媒體誤讀統計數據
媒體偏報虧損吸引眼球 國統局遭詢問緊急辟謠
3月28日,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重要公告”欄里,醒目登出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兩點說明” (下稱“說明”)稱,“近來,媒體根據某報《國企虧損達到歷史第二高峰》的失實報道編發了大量文章,稱‘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虧損額達到1026億元’。這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
該說明解釋說:2005年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基本情況是:“全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1026億元,同比增長56.7%”。這里“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是扣除了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盈虧相抵后的利潤。該報誤將“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當作“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額”,致使一些人誤以為是國有工業企業整體虧損1026億元。
國企贏利創歷史高峰
虧損亦屬事實
3月28日下午,國家統計局新聞處相關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電話采訪時表示:2005年應該是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整體贏利達歷史第一個高鋒。
“我們在網上已發了說明公告,希望媒體別誤導公眾。”該負責人強調。
3月30日晚,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發展部部長王志剛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認為該信息缺乏最起碼的真實性:“這消息剛一出來的時候我就看到了,我認為作為記者來講,真實地批露一些信息是他的責任,但是首先要誠實,他在向公眾批露信息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全面披露,他掌握的信息不可能特別全面,但作為職責,他應該是掌握得盡可能全面,做到最起碼的真實。”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女士則認為是否存在誤報,還有待斟酌。“我覺得何必呢?首先,這其中確實有1026億元的虧損。我認為這也不是誤報。”她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有虧損,就應該提出來予以警惕。雖說減掉1026億元的虧損之后,國有企業整體上贏利了6447億元,但虧損本身是存在的。從虧損數據來看,虧損額接近1998年巨虧時的水平,是歷史上第二個虧損高峰,虧損額增幅則創下了近16年來新高。”
“只能說,媒體在做報道的時候應該更全面些。 當然,我們應當把整個新聞事實弄清楚,不僅僅只是為了吸引眼球,也不僅僅是試圖將國有企業的陰暗面擴大,這是最重要的。”
王志剛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斷章取義、不能避實就虛、不能過于偏激,去誤導消費者。“作為市場經濟的企業來講,虧損就如贏利一樣是個正常現象,所以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有生有死。作為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出現一些虧損的企業應該說是個正常的現象,但在評價這個事情的時候要比較公正的去評價;作為記者,只要將這個事比較公正的、真實的批露一下就完了,可你偏得拿這個虧損的數去說,尤其這個虧損的數與贏利的數相比又比較小,大概也就六分之一吧,所以我就覺得他就有點太不負責任了。”
左曉蕾也提醒某些媒體:“別把新聞當作一個嘩眾取寵的事情來報道,我們要盡量注意這一點。”
報道影響微弱,股市不會有震蕩
國家統計局及時澄清的這條消息,是否會對股市產生影響?它會使投資者產生怎樣的心理預期?
中關村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王成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這明顯是個誤報,對股市沒什么影響。我曾跟一些基金經理交流過,沒人對這個感興趣。”
王成認為,上市公司中像寶鋼、中石化贏利都很好,還有電力、煤炭這些行業贏利都不錯,除了因航空股油價較高,航空公司有虧損外,其他國有大中企業贏利還都不錯。
寶鋼相關領導亦在電話中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對寶鋼這樣的大型企業來講,這個消息對他們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從業內權威的CEIC亞洲經濟數據庫資料顯示來看,自2005年下半年開始,國有企業贏利其實已經在恢復了。也就是說,國企整體贏利是事實。
左曉蕾也認為這對股市不會有什么影響。
“股市上的信息是影響個股的,而這件事報道的是國有企業整體信息,股民只會去買某只股票而不是買國有企業的整體。”左曉蕾說:“整體一個數字對股市是不會產生影響的。”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亦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雖然對這個事情不了解,但他認為,去年國有企業整體算上肯定不是虧損,只是有些企業有虧損。
兩部委統計口徑不一
當然,有人將統計局這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的數據,跟2月23日,財政部公布的2005年企業財務快報顯示的“2005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數據來比較,進而產生質疑:兩個來自國家不同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竟然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究竟哪個數據是準確的?
“口徑不一樣,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有6000多個億的贏利,很大程度上是指國有控股企業。一般來講記入這個統計的都是500萬以上的企業,一般的中小企業是沒有統計的。”王志剛對記者分析說:“在財政部的統計中,考慮到國有企業存在形式比較復雜,除了大企業統計進去之外,對中小企業可能有的統計有的不統計。還有對于國有控股的企業和國有參股的企業可能還存在一些差異,對這兩個數據的差異我倒覺得沒有必要特別強調。”
對此,賈康認為應搞清楚兩個部門的統計口徑,“比如說,有的光講贏利沒有講虧損,或者光講虧損沒講贏利。但這兩個數字相沖抵是個什么情況,一定要搞清楚。”
新任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則對媒體的提問如此澄清:這是一個概念性的誤解,財政部公布的是盈利性國企的盈利數據,并不包括虧損企業的數據,而統計局公布的是全體國有企業的數據,兩個數據并不沖突。
王成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統計局的覆蓋范圍應該比財政部更廣,財政部的統計范圍可能主要還是那種國內特別大型的企業,很有可能把銀行也算進去了,這樣,財政部的統計數據自然就會高很多。“所以,我認為是統計口徑有差異,其實這也不用驚訝。”
國有經濟整體調整應加大力度
更多專業人士認為,要直面數字背后的核心問題。尤其國企,既然已經有了這么大的虧損,就應該找出問題點,找出造成虧損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光拿一個數字結果討論來討論去。“這樣于事無益,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諸如,為什么部分國企虧損如此嚴重?如何才能把虧損減到最小?這才是真正需要考慮和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贏利,其實僅兩大石油公司的贏利就非常高,中石化、中石油屬于全球最高贏利企業”左曉蕾分析說:“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其在國內的壟斷地位以及油價上漲等因素,而不是依靠其自身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也不能光從幾個贏利數據中感到非常欣慰,這樣會使我們放松對自己要求,忽視某些體制上的問題。”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強調國企的虧損面,實際上也是給我們提出要真正面對的問題。我們必須看到,虧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贏利卻是由于存在諸多特殊條件所造成的客觀因素。試想,若油價稍微變化,或針對國內壟斷機制出現某些反壟斷法,或在其他方面做些改變,那么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難創造出利潤來。”
“中國人沒有必要這么愛面子。”左曉蕾非常直接地說,“而我們主管部門對這個事情也不要特別緊張,也許國統局覺得對方從他們那兒獲取數據后沒能全面報道,讓人產生了誤讀,出于這個原因,感覺自己有責任而出面解釋。當然,只報虧損不報贏利,等于把國企說得很糟,國企可能不高興,國資委也可能不高興,因為影響到他們的業績。”
“其實我覺得國資委應該好好檢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么大的虧損,這才是真正的負責任的態度。”左曉蕾直言不諱。
但相關人士認為,國資委在對國企保值增值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將虧損原因歸咎于任何一個部門,這樣的說法也欠公正。
“這個數這么一說呢,給人感覺就好象國有企業一塌糊涂似的。”國資委相關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我覺得作為國有經濟,正是因為有一部分企業不適合于市場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一些虧損,所以我們應該加大整個國有經濟的整體調整,使我們的國有企業能夠逐步地、盡可能地去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積極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