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1日 11:3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Eugen von Keller(馮凱樂) 前不久,美國國會中兩個強硬的中國批評者,參議員舒默和格雷厄姆,訪問了北京,與政府官員磋商了他們認為的不公平的貿易措施、通過人為降低人民幣匯率實現的價格傾銷以及廣泛存在的侵犯版權行為。他們分別會見了高級政府官員、人民銀行行長和美國的商界代表。回美后,他們要反思是否要促成新的法案,對來自中國的大部分進口產品征收27.5
中國之行結束后,兩位盛氣凌人的參議員似乎消了些氣。格雷厄姆先生甚至說中國問題之復雜令他吃驚,諸如失業之類。兩位似乎也相信了中國政府正在做出努力擴大內需,以減少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投資、國外投資和出口增長的過分依賴。這些并不是什么突發新聞。我就納悶,怎么神通廣大的舒默先生和格雷厄姆先生要花這么長的時間才對此有所認識?但“學不為晚”,總比永遠的無知要好。 一個星期前,歐盟決定:從4月7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鞋類另外征收4%的反傾銷稅,從而稅率就高達19.4%,為時六個月。越南也難逃此厄運。這項嚴厲措施的背后,是由于來自中國的鞋類進口一年內飆升了450%,歐盟委員會在傳統的鞋類制造國家(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強大壓力下,而采取此項措施。 作為一個歐洲的消費者(雖然我大部分時間是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度過),我也不禁對此深表遺憾。我衷心希望來自天伯倫(Timberland)、阿迪達斯和其他知名品牌和零售商的抗議的聲音最終能傳到歐盟委員的耳中,從而阻止這些無謂的經濟層面上的胡鬧。眾所周知歐洲的鞋子制造者們不可能在現有的產量和價格上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們對去年的一場教訓記憶猶新:由于配額的重新啟用,對紡織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歐洲的零售商們沒有足夠的商品以滿足顧客們的需求。歐盟貿易專員Mandelson先生不得不轉回頭與中國重新商討貿易合約條款。 發生在美國和歐洲,不同程度地對于匯率和不公平貿易的聲討是完全錯誤的。即使人民幣升值,比如10%或15%,美國巨大且與日俱增的貿易赤字并不會就此消失。原因很簡單:美國經濟并不仰賴對中國的產品和服務出口,匯率變動對其影響不大。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其他的亞洲低成本制造國自然會填補空缺。這樣折騰不僅會傷害美國的消費者(想象一下對Walmart的價格沖擊,Walmart每年從中國購買超過1000億美元的商品),也會傷害到廣大美國制造廠商的利益。例如有些廠商為家具制造業提供木材,有些廠商在中國有加工裝配生產線,比如天伯倫、耐克和戴爾,不勝枚舉。即使是舒默先生和格雷厄姆先生似乎也意識到對中國的27.5%的關稅很容易就會傷害到國際貿易,和美國的經理人們——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CEO就跳起來說:“我認為沒有更快的方法比讓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全球經濟的引擎互相較勁,使世界經濟進入衰退的泥淖了。” 但我們也不能心存過多的僥幸。美國和歐洲的政客們面臨的壓力將持續下去,保護主義的浪潮也會在各個地方泛起。如果(我更傾向于相信)美國和全球的經濟發展在來年放緩,保護在美國和歐洲某些沒有競爭力的工業的現有的工作機會的壓力將持續并且增加。人民幣匯率將緩慢地持續上升,每年大概在2%左右。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工資水平將以平均10%的幅度上升,在沿海地區這個比例會更高。我剛從重慶回來,那里的工資和租金正大幅上升,雖然起點比較低。 綜上所述,中國的制造成本將不可避免地增加,但不一定是10%的比例。 因為原材料的價格會下降,人工費用也只是計算公式中的一部分。但這已足夠傷害到獲利空間,使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雖然這場歡樂的晚宴還未結束,但桌子上的美饌正愈來愈少,后來者可能要餓著肚子離去。 那么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準備呢?首先,正如我一貫所建議的:不要把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除了美國,對許多產品來說,歐洲和日本也是很大的市場,甚至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印度也不例外。雖然這些國家也各有難處,但愈大的市場,意味著愈小的市場波動和依賴性。 第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在自己的家門口,那就是中國。而恰恰是這個市場更值得關注。我們不必讀懂《孫子兵法》就知道,沒有在自己的大市場里的堅強的地位,在其他的市場中就難以渡過難關。 第三,當越南和印度等鄰近國家相較于中國的成本優勢越來越明顯的時候,中國的制造業者如果不愿到這些國家設廠(這也是一個困難的選擇),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產品質量、交貨的可靠性、生產率和降低單位成本。與一般的看法相反,降低成本和改善質量并不相悖,仍有廣大的成長空間。 第四,在挑選國外顧客時不妨“勢利”一些。當你和一些著名的品牌(比如天伯倫和GAP)合作時,你連帶得到的保護就越大。因為這些大公司擅長利用他們強大的游說力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去化解進口關稅方面的壓力。 第五,我很高興地從新聞中得知,幾間中國公司利用與美國政府所用的一樣的武器:美國法律和國際律師事務所,成功地擊敗了欲提高對進口家具的關稅的企圖。這也許是一個很花錢的辦法,但大家分攤費用雇請一流的律師得到滿意的結果,又何嘗得不償失呢?這個辦法也同樣適用于歐洲。 (作者系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亞洲區總裁,陳中/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