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尋找替代能源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10:38 中國科技財富

  石油價格的高企,催化了眾多替代能源的誕生。但能源結構多元化必然導致能源應用體系的多樣性,大大增加能源應用的社會成本。

  2006年2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一份報告顯示:2005年,我國原油產量為1.81億噸,略高于2004年1.75億噸的產量,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同時進口石油1650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凈進口1.4億噸,對外依存度已達44%。因為原油價格的上漲,石油貿易逆差首次突
破500億美元。

  我國

國土資源部數字,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內的石油地質儲量為248.44億噸,比2003年底增長5.4%;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67.91億噸,增長3.4%;累計采出量43億噸;剩余可采儲量24.91億噸,增長2.4%。自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中國的石油儲采比一直維持在14至16的范圍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令人略感安慰的是,同期中國石油儲量替代率基本維持在1.0左右。2004年,更是達到了1.27的高水平(儲量替代率大于1,表明儲量的增加大于消耗)。但如果停止進口,完全自給自足,忽略產能問題的話,我國的石油只能維持不到10年。

  無論出于經濟因素,還是能源安全,擺脫石油依賴,尋求能源替代,已經成為中國無可避免的選擇。或許應該說,這是整個世界無可避免的選擇。

  兩三年的時間,人類在開發新能源的道路上邁出了大大的一步——石油價格的高企,催化了眾多替代能源的誕生,能源結構多元化被廣泛宣揚。但能源結構多元化必然導致能源應用體系的多樣性,大大增加能源應用的社會成本。尋找替代能源,不僅是在尋找新能源、尋找能源的新應用、更是在尋找全新的主流能源。

  煤制油 石油替代第一步

  去年底商務曾經部有過這樣一個表述,2004年一次能源產量折合18.46億噸標準煤,占全球11%,中國總體能源當量(包括煤、油、氣)對外依存度不到5%。

  這種計算方式尚存疑義。雖然都是一次能源,能否替代計算呢?

  一噸標準油的相當熱值為一千萬個大卡,約等于1.43噸標準煤,但現在1噸原油的價格超過3500元,而1噸標準煤價格無非在幾百元,顯然這種算法只是作為燃料而言。當然這同樣是一種思路——70年代石油危機后,美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利用煤炭,主要用于生產電力。在一次能源消費方面,三十年中煤的比例從17.1%上升為23.1%。現在美國生產的煤幾乎全部用于發電,發電用油則持續減少,石油發電僅占全部電力生產約2%左右。

  世界煤炭可采儲量集中在美國(25%)、前蘇聯(23%)和中國(12%),此外,澳大利亞、印度、德國和南非4 個國家共占29%。2001 年,上述7個地區的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0%。

  中國多煤少油缺氣,截至2002 年年底,全國共有煤炭資源的礦區6019 個,查明煤炭資源儲量為10201 億噸,其中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 億噸,以目前20億噸/年左右的開采速度,可以保證開采近百年。這些煤只要能夠部分替代石油,都會極大地緩解我國的能源問題。

  其實,我們一直在講替代能源,替代能源的第一步就是石油替代。“利用自我核心技術,開發石油替代產品,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日前給山西潞安礦業集團煤基合成油示范廠奠基發來的賀信中重點提到的一句話。

  “煤制油”是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兩位科學家發明的。即煤炭的液化,就是指以煤炭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的技術。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直接液化就是煤在高溫高壓下加氫裂解,轉變成油料產品;間接液化就是先對原料煤進行氣化:凈化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氫氣的原料氣,然后在高溫、高壓以及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有關油品或化工產品。這項技術很早就被很多國家予以研究。德國在1927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煤炭液化廠,年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到1944年,年產量高達423萬噸,占德國當年汽油總消費量的90%。1935年,英國也建成了一座煤炭液化廠,年產量達15萬噸。此外,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也相續成功地完成了日處理150-600萬噸煤的大型工業試驗。只是因為20世紀中后期,國際石油價格一直低廉,各國才放慢了煤制油研究開發的速度。截至目前,只有南非薩索爾(Sasol)公司采用魯奇氣化爐和F-T合成反應器,年產合成液化燃料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唯一大規模的煤制油商業工廠,為該國提供了60%的運輸油料,其他大部分國家仍停留在實驗室、試驗廠或小型工廠的階段。

  成本是煤制油產業化的關鍵,盡管各國煤的開采成本有差異,但普遍認為,原油價格在28美元/桶以上,煤制油才是有意義的。換言之,正是因為原油價格的飛漲,才使得各種原油替代產品的研發成為可能。但是國際原油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波動相當大。而煤變油工業化生產項目從立項到生產大約需要5年時間,大規模的上,對煤炭成本較高的國家難免顧慮重重——誰也不知道5年后油價是多少,煤價又是多少?而美國噸煤開采成本高達20.5美元,搞煤制油還需要油價再漲高點。

  這方面我國就具有明顯的優勢,神華集團副總經理、神華煤制油公司董事長張玉卓曾表示,神化神東礦區的坑口開采成本噸煤不到100元人民幣,兗礦對外透露的坑口成本也是100元。

  煤變油還有一個轉換效率的問題,神華的測算是3噸煤轉化一噸油,轉換效率61%。但神華所用煤是優質煤,每千克熱值在6000大卡以上,既18000大卡熱值的優質煤轉化1公斤油。這種優質煤在國內也并不多見,不考慮技術因素的話,4-5噸煤轉化一噸油是正常的。這是基礎原料成本。此外年產250萬噸柴汽油的生產線,在中國需20億美元,建設成本相當可觀。神華還具有資源配置、煤礦開發、電力配套、煉油化工、交通運輸、銷售網絡等方方面面的綜合優勢,加上建設周期長,成品油價受限、技術開發投入等不利因素,沒有實力的煤炭企業是無法簡單跟風效仿的。

  神華對外表示原油價格一旦跌破20美元/桶,煤制油項目會全面虧損。還要考慮到,即使油價依然高企,煤價也是在不斷攀升。目前煤價突破500元每噸,煤炭企業毛利率在60%以上,按此趨勢,賣油不如賣煤并非不可想象。

  因此,出于能源戰略,煤制油意義非凡,我國也確實具有極大優勢,但從經濟角度出發,利潤情況還有待觀察。

  中國煤炭總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煤液化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克健透露:2010年以前中國煤液化產業化發展主要以工程開發和工業化示范為主。2010年后,隨著國內煤液化工程化技術開發的逐漸成熟和工程運行經驗的積累,該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將進入第二階段。預計到2020年,我國煤炭直接液化總生產能力將達到每年1600萬-1800萬噸,間接液化總產品能力將達到每年2000萬-2300萬噸,屆時煤液化可以提供國內約13%的交通燃料。如果按年產100萬噸產品生產能力直接液化投資80億元、間接液化投資90億元的不變價格計算,到2020年,形成上述規模的累計總投資約為3000億-3500億元人民幣。

  但事實上,我國在建和擬建的“煤變油”項目已達1600萬噸,計劃投入的資金高達1200億元,進度大大超越預計。(見P24表一)

  優劣互現的醇醚燃料

  石油替代主要是交通工具燃料替代,所謂交通工具的替代燃料,是指特性和成分接近現有汽車燃料的非石油提煉的液態碳氫化合物(液化天然氣)、氣態碳氫化合物(壓縮天然氣)醇類燃料(甲醇及乙醇)、醚類燃料(首推二甲醚)等。其中甲醇、乙醇主要是作為車用汽油的替代品,生物柴油、二甲醚主要是作為柴油的替代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倪維斗一直堅持,我國能夠代替石油的產品首先要量大、成規模,其次原料要充分。從這一點衡量,最符合條件的應該是甲醇汽油。

  生產甲醇的原料其實很廣,煤、天然氣、焦爐氣、煤層氣、乃至木柴、城市生活垃圾等,凡是可以得到CO及H2的原料都可以合成甲醇,但主要是煤。與煤變油對煤質有一定要求不同,我國儲量豐富的高硫高灰劣質煤,也可作為甲醇原料。生產乙醇的原料有單糖類(甘蔗、甜菜等)、淀粉類植物(玉米、土豆、紅薯、大麥等)、化石原料(乙烯)及纖維類(木屑、植物及農作物秸稈)。從原料來源而言,醇類燃料要廣闊的多。

  醇類是液體燃料,與汽、柴油接近,交通工具使用方便;辛烷值高,可提高發動機熱效率和功率;含氧,燃燒充分,尾氣排放污染比汽、柴油明顯要低,因此被視為最有推廣價值的替代燃料。目前的使用方式都是添加使用,比較普遍的15%的醇類燃料加85%的汽油,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

  但醇類燃料也有幾個缺陷,一是,甲醇類發動機醛排放物比汽油高2-10倍,這個問題有關專家有爭議,認為經過設備改造,醛排放量并不會比汽油更高。但沒有權威的意見出臺之前,使用者對此的擔心還是難以消除;二是醇類燃料在汽車的燃油管路中產生的一種凝膠體,會聚集在燃油過濾器中堵塞濾芯。美國通用公司的試驗表明,如未采取措施,汽車行駛4000公里后過濾器將會被堵塞;三是醇燃料及其燃燒產物形成的酸性物質會對金屬產生腐蝕作用,毀車;四是缺少高揮發物質,冬天啟動不易。此外還有一些問題相對比較緩和。因此,醇類燃料的應用方式最多的還是添加使用。

  但這并不妨礙醇類燃料在國內的快速推廣。國家發改委3月2日發布報告稱2005年,經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的共同努力,參與生物燃料乙醇推廣的省份和地區均已實現年混配1020萬噸生物乙醇汽油的能力,生物乙醇汽油的消費量已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20%,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巴西、美國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而同期,國內甲醇產量為570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推廣生物乙醇的副產品之一是解決了我國的陳化糧庫存,但同時使人擔心的是我們以后有沒有那么多糧食去做乙醇,這也是個爭論頗多的問題。但普遍的觀點是能源安全不能沖擊糧食安全,那么今后的生物乙醇生產會不會要跟著農產品的收成走呢?

  柴油的供需平衡問題也將是我國未來較長時間石油市場發展的焦點問題。業內人士指出, 2005年,隨著我國原油加工量的上升,汽油和煤油擁有一定數量的出口余地,而柴油的供應缺口仍然較大。預計到2010年柴油的需求量將突破1億噸,與2005年相比,將增長24%;至2015年市場需求量將會達到1.3億噸左右。近幾年來,盡管煉化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改造,生產柴汽比不斷提高,但仍不能滿足消費柴汽比的要求。目前,生產柴汽比約為1.8,而市場的消費柴汽比均在2.0以上,云南、廣西、貴州等省區的消費柴汽比甚至在2.5以上。

  近年來,生物柴油脫穎而出。生物柴油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它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黃連木等油料林木果實、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動物油脂、廢餐飲油等為原料制成的液體燃料。

  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綠色能源,尾氣排放的有害物質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優點十分明顯。美國和歐盟等國都制定了生物柴油技術標準,如美國權威機構ASTM相繼在1996年和2000年發布標準,完善生物柴油的產業化條件,并且政府實行積極鼓勵的方式,在生物柴油的價格上給于一定的補貼。德國農民種植為生物柴油作原料的油菜籽可獲得1000馬克/公頃補貼,并對制造生物柴油予以免稅。

  (見P27表一)一是表明在西方純生物柴油受原料限制,產量規模還是有限;二是在非農業國家,成本偏高,有資料表明歐盟生物柴油價格比普通柴油貴一倍。

  在我國生物柴油剛剛起步,這兩個問題還不明顯,目前有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發展公司都已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相繼建成了規模超過萬噸的生產廠。我國是農業大國,相信與其他國家相比生物柴油的發展更具優勢。

  除以上幾種替代能源外,醚類燃料也開始走進人們視野。2005年5月16日,我國第一臺二甲醚城市客車在上海經國家重型汽車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該車動力強勁,車內外噪聲比原型車大幅下降(2.5個分貝);排放遠優于歐Ⅲ排放限值、碳煙排放為零,徹底解決了城市公交車冒黑煙的問題。

  二甲醚走上能源舞臺的時間并不長。有關資料顯示,21世紀初世界二甲醚年生產能力也只有18萬噸,年產量在15萬噸左右。之前二甲醚因其無腐蝕、無毒、水溶性好等特點,作為氣霧劑使用。但從2002年起,美、日等國均開始大規模建設二甲醚生產裝置,產能從80萬噸到240萬噸不等。方向即為清潔燃料。

  二甲醚具有燃料的主要性質,其熱值約為64.686 MJ/m3,且其自身含氧,能夠充分燃燒,不析碳、無殘液,是一種理想的清潔燃料。但其在國內的發展不長,還有幾個問題沒有完全得到解決。

  一是技術。目前國內二甲醚最大規模產能是山東久泰的3萬噸/年,現正向100萬噸擴展,但這需要高效、低價的煤制氣工藝及設備;需要能滿足大型二甲醚生產用的反應器;解決以煤為原料制成二甲醚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利用;相關催化劑的開發與生產;成熟、經濟的二甲醚分離和提純技術等。

  二是成本。目前國內二甲醚的成熟生產工藝生產鏈長,是甲醇的延伸產品,產品成本要隨甲醇價格的波動而變化。國內甲醇市場價格波動范圍大,低時一噸1000余元,高時達到2000余元,如果二甲醚價格也隨之起伏,它作為民用燃料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和目前使用的液化石油氣的熱值相比,二甲醚的成本不能超過3000元。

  以上幾種是目前主流的石油替代產品,優劣各現,我們認為:一、因油價高漲,成本問題都得以解決,目前國內柴油價格出廠中準價在3920-4150元,零售價上浮8%,價格在4250-4480元,汽油零售價在5000元以上。相形之下,上述幾種石油替代品均有可觀的利潤空間。二、除煤變油外,其他幾類替代品大規模的生產技術均剛剛起步,無論醇類還是醚類燃料,真正形成百萬噸以上的產能并達產,還需要幾年的努力。三、生物燃料受制于原料供應,難以形成全面替代,相應的也無法形成標準,今后預計推廣有范圍限制。四、甲醇及其延伸產品二甲醚等煤基燃料相對更有大規模推廣基礎,但還需要技術上進一步完善,包括性能、應用研究、生產裝置配套和使用技術更新。

  可再生能源 二次能源替代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在中國正式實施,最大的變化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明顯偏高的瓶頸將有望打破。

  國家發改委同時制定頒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兩種形式,政府指導價即通過招標確定的中標價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高于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等費用,將通過向全國電力用戶統一征收電價附加的方式解決。各省級電網企業按其銷售電量占全國的比例,分攤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額。

  這里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指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和氣化發電、垃圾焚燒和垃圾填埋氣發電、沼氣發電)、

太陽能發電、地熱能發電以及海洋能發電等。

  具體為:(一)水力發電價格暫按現行規定執行;(二)風力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實行政府指導價,電價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照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三)太陽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實行政府定價,電價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制定;(四)生物質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實行政府定價,電價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05年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加每干瓦時0.25元補貼電價組成。

  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走了30年,累計裝機容量僅45兆瓦。風電稍好,為76萬千瓦。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就是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

  雖然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暫時無法起到替代的作用,但各國都對此寄予深厚的希望。歐盟在即將公布的能源政策綠皮書中,建議在今后20年內投資6000億歐元,織起一張“泛歐能源網”,通過歐盟國家能源的綜合利用、調配來達到保障能源安全的目的;日本計劃用25年時間,在2030年將石油依賴率從目前的50%減少到40%或者更低,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而瑞典計劃在15年后逐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依靠石油的國家;美國的目標也十分清晰,即準備用20年時間以新能源替代中東石油進口量的75%。

  這些遠景目標中,都指向兩個方向,一是石油替代,二是節能提效。為此,替代能源在這些計劃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美國計劃到2040年,每天用氫能取代1100萬桶石油。歐盟計劃到2010年時,22%的電力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冰島計劃于2050年前使其全部汽車和船只使用氫驅動。巴西則計劃于5年內依靠主要從甘蔗中產生的乙醇驅動其80%的運輸船只。

  我國同樣對長期能源戰略有著大量的研究預測,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根據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體趨勢,結合國內有關方面對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的研究,預計到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結構中的主角之一,達到30%以上。因此,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戰略可設想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到2010年,實現部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商業化。通過擴大試點示范、在政策的激勵下推廣應用,使現在已經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電、風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地熱采暖等技術達到完全商業化程度。

  第二階段:到2020年,大批可再生能源技術達到商業化水平,努力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總量的18%以上。

  第三階段:全面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達到30%以上,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

  第四階段:到210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問題中達到50%以上,并基本上消除傳統利用方式,實現能源消費結構的根本性改變。

  這些計劃能否成為現實的關鍵在于,人類能否擺脫石油依賴,找到合適的主流替代能源。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16,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