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艷華
實習記者 盧穎嫻
上海報道
這真是一個讓人尷尬的排序。
根據新華社近日發布的消息,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其醫療衛生領域卻面臨“倒數”,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的成員國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國位列倒數第四位。在191個成員國中,僅比巴西、緬甸、塞拉利昂稍強。
這樣的排序結果與一份研究報告的結果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份報告針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報告認為,中國現有的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并不合適。
據悉,該報告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簡稱國研中心)和WHO共同完成。
3月29日,記者專訪了該報告的參與者、WHO駐華代表Dr. Henk Beckdam(簡稱“貝克衛”)。
持續兩年的調查
《21世紀》: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調研報告,最初的動機是什么?
貝克衛:中國經濟發展較快,在20-25年的時間內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式就是發展市場(市場經濟),開始把醫療看作商品。但市場很多時候并不能解決問題,政府又沒有足夠的撥款。鑒于這些想法,我們找到中國高級調研組,調查中國經濟改革實行情況以及醫療改革的進展。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中國本地的調研專家。
《21世紀》:當時中國專家也想做這項調研?
貝克衛:我們認為大家可以共同致力于這項工作,可以共享各自的想法。國研中心的專家們相當熟悉情況,我們已經做了問卷調查但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們選擇合作,做更多的調查。
《21世紀》:調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
貝克衛:2003年開始,進行了將近兩年。WHO有兩三位專家參加了討論,我們從思想和框架上交換意見,但并不是最后寫報告的人。最初在想法上做點參謀,在理論框架上交換意見。實際上我們是聘請他們做某項特定的事情——會打電話告訴他們要做的事情,會定期地觀察取得了多少進展。
為何醫療公平倒數第四
《21世紀》:中國倒數第四的狀況還是很讓人吃驚。
貝克衛:在中國大陸市場化的前提下,政府開始改革醫療。醫療工作人員和醫療機構要賺錢養活自己,既然要賺錢就要索取醫藥費,而在中國,醫療費不是由政府出而是老百姓自己出錢,這使醫療沒有保障。從2000年開始,中國在醫療資金上就落實不到位,這就是中國排名落后的原因之一,主要就是醫藥費由老百姓自己承擔。
《21世紀》:你是不是認為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服務才是公平的?
貝克衛:是的。特別是那些有需要的人。因為那些服務僅提供給那些有經濟能力的人,所以這對另一部分人來說不公平。這應該是全球公認的標準,因為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病人要自己支付醫療費和服務費的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21世紀》:還有其它的原因嗎?
貝克衛:正如我們剛才說的,要確保人人都能享受醫療服務;另外,監管、安全、質量等還不健全,中國沒有很有力的機制促進和保障上述方面的問題。服務的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在安全性上投資甚少,這些都是中國政府要花大力氣的地方。
《21世紀》:你說的監管具體是指什么?
貝克衛:舉個例子,對病人來說高質量的服務是應得的,雖然我們很難定義服務的質量,但至少得說明哪些對病人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比如,很多國家都會規定給病人所開的抗生素藥物的數量。而中國在這方面不夠清楚,醫院要人們做很多檢查,有的并不一定需要。我們有些員工就經常因為一些很小的毛病而被動進行了很多檢查。我是個醫生,我知道有些檢查是根本不必要的。
必須有人監督這些服務的質量,如果你對這些服務不滿意的話,應該有地方可以投訴,并且有人負責你的投訴。
必須關注無法靠近醫療服務的人
《21世紀》:報告中提到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醫療體制,認為那時候更成功些,為什么?
貝漢衛:是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具備最基本的醫療服務,每個人都能順利享受并且不用太多收費,每個人都從中受益。對1970年代末的醫療體系,我們當然也無法給予太高的評價,因為當時的醫療體系確實是十分基礎。在接下來的20多年間,中國醫療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全國各地都有了健全的系統,而且服務的質量大大提高了。唯一的問題是,能負擔得起的人越來越少了。
《21世紀》:雖然1970年代人們都有基礎醫療,但那畢竟是最基本的。為了滿足人們對醫療服務越來越高的要求,改革是必須的?
貝克衛:今天,很多人雖然拿著還算不錯的薪水,但當他們或其親屬生病的時候還是挺艱難的。因為醫療費用負擔過重,還有服務質量問題。
我認為提高服務質量并且讓醫療更接近大眾都有可能改善,我很高興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
《21世紀》:也許因為中國依然有很多貧窮人口,所以,昂貴的醫療服務并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
貝克衛:你說得很對。我想最好這樣說,政府的角色是盡量照顧好民眾,富人終有一天會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政府必須關注那些無法靠近服務的人,這是很大一批人。你也許會有一些去醫院的經歷,你肯定會很在意每次看病付出去的錢,而且,如果你不知道去哪兒投訴,你肯定不高興。這就是問題。
你也許還有能力支付藥費去醫院看病,但很多人沒有這個能力,付不起錢。也許你擔心的是付不起藥費,但更多人連去醫院的想法都不敢有。
《21世紀》:那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使中國沒有建立在你看來“更成功”的體系?
貝克衛:中國有個成語叫“良莠不齊”,中國以前有很多“大鍋飯”,這對經濟來說不是好現象,因此中國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廢除了它。這對經濟來說,是很有效的。但之后,醫生們不再從大鍋飯得到支助,他們變成了賣藥的人。他們唯一賺錢的途徑是通過病人,因此他們開始從藥和病人身上賺錢。這是一個重大變化。當然,改革之后,服務質量變好了,培養了更多的人,這些都很好。但沒有注意到,人們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服務。
確定政府在醫療中的角色
《21世紀》:不知道在你們的報告中,排名靠前的國家對中國是否有借鑒意義?
貝克衛:醫療體制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其它國家的體制也有優點和缺點,但有一點我們肯定,讓病人自己負擔健康服務費用在其它國家是行不通的。2003年SARS之前,我到達中國。我看到,SARS之后中國的情況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改善很明顯——目前的禽流感,中國就做得非常非常好。
《21世紀》:那么,你認為中國醫療體制最好的出路是什么?
貝克衛:確定政府在醫療保健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先確定政府應該做什么,而且政府能夠做的事情都已經恰當地完成了,然后再確定市場或者私營企業的角色。我們知道會出現“市場失靈(failure)”,特別是那些市場沒有發揮作用的方面,比如安全、監管、質量控制、疾病控制和預防,這些都是政府應該關心的。
其次,應該保證人們有恰當的健康保險。這樣,你去醫院不會因為資金問題而頭痛。政府必須保證基本醫療保障,無論窮人或富人。有些可能由政府出錢,有些是保險。
還有,必須加強監管,特別是關于質量、安全和成本的監管。這樣,你再去醫院,會感受到政府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服務質量。即使不好,你也有地方去投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