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而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07:54 中國質量報 | |||||||||
說心里話,當初選擇記者這個職業,就是為了能“免費旅游”。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剛解決溫飽,還不時興旅游。到任何地方去,哪怕遠在天邊,坐的都是火車硬座或長途汽車。從烏魯木齊回來那次,三天三夜,腿都腫了,下火車還得直奔報社寫稿。 那時,我有個習慣,每到一座城市,必要做一次穿城行走。在市內安頓好住處后,便搭乘公共汽車,一直坐到近郊一站才下,然后一路走、一路看地往回折。有時在小巷前的古
這一切全消失了。如今,幾乎所有城市都用水泥和瓷磚堆砌而成,它們擁有一副標準化面孔———中心是一個碩大無朋的廣場,周邊矗立著噴泉或幾尊雕塑。圍繞廣場的是一圈一圈“攤大餅”式的環城路。在開發的熱浪中,傳統每天都在與現代搏斗抗爭著,到處矗立起仿歐建筑、快餐店,超市、商業街和立交橋。可憐,老態龍鐘的舊房子,哪兒打得過血脈噴張的“小伙子”?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在大片大片現代建筑當中,容許保留下少許破磚爛瓦,讓那些堪稱“城市靈魂”的古跡得以茍延殘喘。不過,我認為那些所謂現代化建設,過不了多少年,也將面臨拆遷的厄運。因為它們長相實在難看,大多為“火柴盒”造型,帶有明顯的簡易房痕跡,而且從里到外一模一樣。住在這種樓房里,居民的生活內容也形同復印,他們迷戀同一樣食品,追求同一品牌的商品,化妝成一致的面孔,聽一樣的歌曲,說一樣的廢話,寫一樣的酸文,彼此沒有差距、差異和差別。炊煙消失了,代之以天然氣和煤氣。古樹拔掉了,郊外大樹正轟轟烈烈地進城。小河被填上了,石板路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縱橫交錯的瀝青路。一位建筑學家“刻薄”地形容道:許多縣城相當于“微縮”的省會,而大城市不過是“放大”的縣城,如此而已。 是的,發達地區的人都有私心,他們總希望別人一成不變,保持著原生態,以供自己感慨和懷舊。但是,無論游客還是原住民,誰也無法阻止全球化的沖擊,誰又能拒絕享受舒適的生活呢?于是,我變得越來越懶。不愿意旅行,尤其是去某些城市和景區。即便被迫出差,大部分時間也會蜷縮在旅館里看電視。因為根本用不著出門,我心里就清楚地知道這趟旅行的程序———一張圖紙蓋遍天下的建筑物,整舊如舊的假古董,景點高昂的門票,以及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與其在這些東西上浪費感情,還不如買張DVD風光片反復播放來騙騙自己呢。我內心中藏著一種假設:假如有一位老華僑在海外漂泊煩了,想葉落歸根。可當他回到故鄉,卻發現那些魂牽夢縈的小橋、老樹、古巷統統消失,昔日故園已變成和悉尼、紐約一般無二的街景,那么這位老先生還會渴望回來嗎?答案是:或許。為什么?因為家鄉肯定還有一樣東西沒有消失———至少,他可以躺在搖椅上,搖著蒲扇,閉上眼睛享受濃濃的鄉音。 作者:林 鳴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