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短缺的時代,我們的消費習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被稱為艱苦樸素的好傳統。今天我們倡導節約型社會,是不是要回到這種消費習慣呢?
如果把節約型社會理解為抑制消費的社會,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而且,消費又是促進生產最有力的手段。這是馬克思對生產與消費之間辯證關系的經典解釋。如果我們總滿足于“新三年,舊三年”,發展生產又是為了什么呢?過去有些生活習
慣并不全是美德,而是貧窮的結果,是由于物質短缺,買不到布而逼出來的,不是社會應有的常態。
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是生存與發展。生存是滿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吃、穿、住等),能活下去。這是最低的層次。發展是讓人生活得更好,滿足人更高層次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從擁有一件衣服到擁有多件衣服,不是浪費,而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如果每個人都滿足于有一件衣服,那怎么可能還有紡織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進步?
節約型社會與鼓勵消費之間并不矛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需求不斷增加。只有有需求,有購買,生產出來的東西能賣出去,才會有生產的不斷發展。需求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可以提倡不開耗油的排氣量大的汽車,能不開空調就不開空調等等。但如果消費者有錢,又喜歡排氣量大的汽車,喜歡屋內溫度低一點,也不能以節約型社會為借口橫加干預。當然,我們反對浪費,如提倡隨手關水龍頭、電燈等。全社會也應該形成一種節約為榮的風氣。我們這里說的節約,不是抑制消費,而是消除浪費了資源又不能帶來任何效用的做法。例如,你可以點自己愛吃的龍蝦,又消費得起,這不是浪費,但如果能吃一只卻點了兩只,吃一只,扔一只,這就屬于浪費了。我們反對的只是后一種做法。消除浪費可以用價格手段,但關鍵還是靠自覺,培養全民節約資源的意識和習慣。
其實節約型經濟的實質不是消費的節約,而是生產的節約。開個排氣量大的車,甚至點兩只龍蝦,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費,最大的浪費是在生產中。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下,我們的生活簡樸得很,甚至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但資源配量嚴重失誤,國營企業效率低下,這是典型的浪費型社會。
盡管這樣的社會竭力抑制消費,但卻稱不上節約型社會。
不少人覺得美國人開排汽量大的車,空調溫度很低,許多產品是一次性消費,浪費得很。其實美國真正是一個節約型社會,這不僅在于他們的節約資源意識強于國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他們的資源利用率高,生產中極為重視少用資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比如,我國的鋼鐵產量已居世界首位,但在1000多家鋼鐵廠中能實現規模經濟的屈指可數。小鋼鐵廠原料、能源的利用率低,這才是浪費。這樣浪費資源的絕不僅僅是一個鋼鐵廠。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遠遠高于世界水平,與消費中的浪費不可同日而語。浪費不僅在于資源利用率,還在于資源配量失誤,盲目建機場,投資失誤,文山海會等,都是極大的浪費。因此,建立節約型社會不在于抑制消費,而在于提高資源利用率。這才是我們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正確道路。而且建立這樣的社會還是為了增加消費,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理解節約的真正含義和核心,建立節約型社會才有希望。
梁小民(清華大學EM鄄BA特聘教授)
|